大明新命記

第七一二章 成團(1/3)

    不是楊振對湯若望有什麽成見,非要跟湯若望個人過不去,而是楊振放眼望去,他身邊實在是沒有其他的人比湯若望更適合派去登州防疫。

    湯若望是個西洋來的耶穌會士,他在防疫方麵擁有一些來自歐洲的經驗以及一些相對科學的知識。

    就這一點來說,湯若望比楊振手底下的任何一個大老粗,都更有優勢,如果要派人去指導登州的防疫,除了他也沒有其他更好的人選了。

    至於為什麽非得盡快將登州府的鼠疫流行控製住,則是因為楊振要繼續利用登州府這個跳板加速移民的進程。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往金海鎮移民的事務,眼下的確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

    畢竟金海鎮轄內累計已有六十四處屯百姓了,說多雖不算多,說少可也不算少了。

    但是,往瀛洲島移民的事務卻必須盡快開啟,因為沒有足夠多的移民過去屯墾,那個大島,就很難真正變成自己的土地。

    當然,楊振也曾考慮過從別的地方移民,反正大明的腹地已經亂了,過了登萊之地往南去,隨便一處海岸,都不愁吸引不到失去了家園的流民。

    但是說到底,主要是因為別的地方,遠沒有在登州府這裏運作起來這麽方便。

    一者,登州府這個地方距離旅順口很近,不管是隔離檢疫也好,中轉補給也好,編戶分屯也好,各項移民事務可以較好地受到自己的控製。

    二者,登州府的知府袁樞與自己相善,而且也十分支持、十分讚成自己移民出去到海外墾荒屯田的戰略,這麽天時地利人和兼備的地方可不好找。

    卻說楊振在把湯若望打發去了登州府以後,就將協助登州府防疫的事情暫時拋諸腦後了。

    接下來的日子裏,他一門心思地撲在了金海鎮各路人馬尤其是征東先遣軍的征兵擴軍上麵。

    征東先遣軍的火槍營,由最早的征東先遣營火槍隊擴編而來,由當初的幾十人,屢經補充,一步步壯大到了現在的規模。

    去掉留在遼西鬆山城內的兩哨之外,跟隨楊振渡海移防到金海鎮來的,滿打滿算也就九百來人。

    這個九百來人的規模,相對於今後在戰場的需要來說,實在是有點小,而相對於金海鎮其他各路人馬的擴編速度來說,也有點慢了。

    之所以規模小,發展慢,不是楊振不想盡快壯大,更不是楊振不想盡快發展。

    之前製約楊振麾下火槍手隊伍數量的主要因素,是其軍中燧發火槍及其配套彈藥的數量或者說產量增長較慢。

    沒有那麽多燧發火槍以及與其配套裝備的彈藥,光是大批量地增加人手也不行。

    畢竟征東先遣軍火槍營的正兵餉額也是有限的,增加了正兵的人數,就等於增加了糧餉的負擔。

    所有這一切,別人可以不去考慮,但是楊振這個當家作主的卻不能不考慮,不能不有所取舍有所把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