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六七四章 田畝(1/3)

    想當初,楊振叫他們與方光琛、張得貴等人商議分田屯墾令的時候,薊鎮邊軍軍戶出身的老炮頭劉萬忠主張參照九邊屯墾的舊製計丁授田,每丁給地五十畝。

    但是楊振否決了這樣的做法,最後接受了方光琛的建議,拍板執行按戶授田每戶給地三十畝的做法。

    楊振之所以這樣做,並非全然為了拋開大明朝的舊製,非要另起爐灶,而是有自己的一些理由。

    在他看來,按戶分田比計丁授田這種重男輕女的做法要好。

    一方麵,這樣做,有利於扭轉重男輕女的舊習陋規。如果隻給男丁土地,那麽男尊女卑的情況就很難改變。

    另一方麵,這麽做,也有利於推動各戶成年的男丁分戶成家,然後踴躍從軍,推動他們通過軍功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

    與此同時,楊振也考慮到了遼東半島上的土地數量,計丁授田,每丁給地五十畝,他根本做不到。

    一旦這麽做,眼下金海鎮所能承接和吸納的人口數量,就將受到極大的限製。

    而按戶分田,每戶給地三十畝,叫他們開墾作為永業田,至少短期來看並不存在計丁授田帶來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更加方便易行。

    如果不是這樣的簡便易行之法,那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想完成這麽大範圍內的編戶分屯事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這幾個月來,楊振當初決策之正確,已經有目共睹了,已經沒有人再去糾結到底是計丁授田好,還是按戶授田好了。

    至於為什麽楊振定了一個每戶給地三十畝的上限,真實的原因,除了楊振占據的遼東半島南段宜耕土地有限之外,還有一個楊振在後世熟知的一句諺語,也是促成這個決定的重要因素。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這是農耕時代中國老百姓們心底埋藏的一個十分樸素的人生理想。

    而這句後世許多人熟知的諺語,被楊振直接拿來用作了金海鎮在登州府招墾最通俗易懂也最打動人心的一句口號。

    對崇禎十三年關內流離失所的廣大百姓們來說,什麽樣的承諾都不如這樣一句承諾更加實際有效,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且事實也證明,按戶分田更有利於編戶立屯,可以避免出現人口眾多聚族而居的大戶。

    楊振可不希望,自己的移民屯墾,到最後,再弄出一批地主豪強大戶人家來給自己添堵。

    而每戶給地三十畝為上限,也較為符合這個時代的農耕水平,劉萬忠向他報告的情況正好驗證了這一點。

    以這個年代的墾荒水平,一個男女老少齊全的五口之家一年墾荒耕種三十畝地,已經是他們能夠做到的上限了。

    而且大部分家庭甚至完不成這個任務,甚至距離這個上限甚遠,能完成十五畝或者二十畝已經是很不錯的情況了。

    在這樣的情況,你給每戶分的土地或者說荒地越多,事實上就意味著拋荒的土地越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