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五七六章 白玉(1/3)

    楊振本來對自己的這個想法,還是有一些期待的。

    雖然他知道幾百年後的無縫鋼管都是鑽出來的,而不是鑄造的,但他總覺得這個年代的黑火藥威力,跟後世的槍械用藥根本沒法比,因此對槍管的要求也沒必要如同後世那樣高。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試著用鑄造的方法來嚐試槍管的製作呢?

    但是他的話剛說出來,王守堂就給他兜頭潑了一盆冷水。

    “都督,這個恐怕不成!我軍鳥槍火銃的銃管細而長,恐怕鑄造不了。灌鋼與銅錫等物,畢竟不同,不易熔化如水,無法精細澆鑄。

    “且鑄造不論多麽精細,必有氣孔存在。大炮壁厚可以無憂,但火銃,就比不了了,其管細而長,即使用的是灌鋼法煉出來的精鋼,也需要反複鍛打致密方可。

    “再者,咱們現在所用之銃管,凡鍛打形成以後,皆需要蘇鋼做的鏜刀來給它鏜孔,精鏜內壁,一來銑削光滑,二來糾正偏斜。若用鑄造,不經鍛打,銃管與鏜刀軟硬如一,如何鏜孔?”

    王守堂這麽一說,跟在楊振身邊的其他人都傻眼了,不知道這個王守堂在說些什麽。

    可是楊振卻恍惚間靈光一閃,似乎想通了什麽。

    鍛打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去除雜質的過程。

    去除了雜質之後,灌鋼法煉製出來的所謂團鋼,硬度就會降低,會從硬度更強的高碳鋼,變成硬度相對降低但延展性進一步增強的低碳鋼。

    這樣一來,不光是能進一步降低火槍炸膛的概率,而且也能用製鐵所現有的硬度最高的蘇鋼鏜刀刀頭來,對鍛打出來的銃管進行深加工,也就是進一步利用簡易鏜床,來對銃管的孔壁進行精鏜。

    如果銃管本身,也是由高碳鋼直接鑄造而成的,那就沒法精鏜了。

    深管鏜孔所需要的鏜刀刀頭,其質地隻有比鍛出的銃管質地堅硬,精鏜孔才有可能。

    然而這個時代,至少在目前的遼東乃至大明北方,根本找不出比灌鋼法煉製出來的蘇鋼更加堅硬的工具鋼了。

    遼東半島南端倒是有許多金剛石礦藏,這些東西比蘇鋼的硬度要高,用來鑽孔或者鏜孔當然是更好的選擇。

    但那是以後的事情了,至少在目前楊振還沒有能力去開采和使用那些礦藏。

    楊振天馬行空的想法來得快,去得也快。

    他一聽到王守堂的說法,知道這個銃管要求精細製作,現在熔鑄的工藝根本達不到要求,當即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又轉而寄希望於利用灌鋼法煉製出的團鋼進行大規模的鍛製了。

    “既然這樣,那這個事情就以後再說。眼下你們製鐵所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利用灌鋼法煉製跟蘇鋼一樣的鋼材。

    “有了大批鋼材,我們就能鑄造更多更好的火炮,也能鍛出更多更好的精鋼銃管,即便一時裝備不了數萬炮兵火槍兵,但那也是遲早的事情。十年八年之後,我們依然會無敵於天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