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五六三章 水土(1/3)

    洪承疇的心思,果然是縝密過人,隻是一問一聽之下,就立刻猜出了楊振的打算。

    隻是他說話的時候,臉上卻帶著一些嘲諷的意味,顯然是把楊振的這個打算,當成了笑話一樣看。

    “這個,沒錯。楊某聽說甘薯此物產量甚大,閩粵百姓多以此物救濟饑荒,若是能將它引種到北方來,豈不正好解了金海鎮糧草補給的難題?所以,楊某便想試上一試。”

    楊振見洪承疇猜中了自己的心思,倒也沒有瞞著他,當下便把自己的想法大大方方說了出來。

    與此同時,他還想著要勸一勸洪承疇,想叫他如法炮製,也在遼西地區試上一試。

    隻是他還沒有把勸說的話說出來,就見洪承疇哈哈一笑,對他說道:“本部院料想金海伯提及金薯此物,目的必是如此。隻是,金海伯可曾聽說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典故?”

    洪承疇這麽一說,倒叫楊振一愣。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他當然知道這個說法。

    但是,這個典故跟甘薯有何關係?

    他正疑惑著,就見洪承疇看著他說道:“有金海伯此想者,並不乏人。已故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就曾在京畿天津等地做過試種,可惜未能成功。金海伯可知因何未能成功?”

    楊振見問,心想,還有這等事?

    楊振知道洪承疇嘴裏所說的已故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就是徐光啟。

    也知道這個徐光啟,在天津以及京師附近做過農業實驗,並且早在萬曆年間就出過一本叫做《農政全書》的著作。

    但是,他卻不知道徐光啟在京畿之地種過地瓜,而且居然沒有引種成功,至少是沒有推廣開來。

    他心裏正有點懵,哪裏想得出到底是因何沒能成功,所以一頭霧水地抬眼看著洪承疇,茫茫然問道:

    “竟有此事?卻是為何?”

    洪承疇見他如此這般詢問,當下嗬嗬一笑,說道:“須知天地造物,各有其性,人不習水土,必生疾病,物不習水土,也難生長。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氣候,也就有一個地方的物種。

    “金薯此物,來自南洋番邦。閩地兩廣山水,與南洋相近,氣候溫潤,濕熱多雨,草木繁盛,正適合金薯生長。

    “然而北方氣候,幹冷少雨,土質堅硬,與江南相比相差懸殊,風物之不同也明矣,稻穀且不能生長,更何況出自南洋呂宋之番薯?”

    楊振原本以為,洪承疇這樣說,是不是因為知道些什麽,或者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隱情之類的東西。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隻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但是,一聽他這麽說,楊振當時就知道,他這就是在胡說,因此略略放下心來。

    你自己不屯田引種,拉倒。

    但是想勸說我放棄,不可能。

    楊振滿臉不以為然的樣子,自然落在了洪承疇的眼裏。

    這時就隻見他嗬嗬一笑,又對楊振說道:“想當年,徐閣老在京畿天津等地試種,尚且未能成功,何況今日遼東這般塞外苦寒之地呢?金海伯若作此想,怕是徒耗人力物力而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