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五二八章 宣府(1/3)

    宣府,是京西第一府宣化府的簡稱。

    自從永樂年間大明朝遷都燕京以後,宣化府成為九邊重鎮之一,該鎮總兵府設在宣化府城之中,從此宣化府改稱宣府鎮或者宣鎮。

    後來,宣化府縣建製撤銷,宣化城一變而成為宣府左衛、宣府右衛、宣府前衛的治所,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軍鎮兵城。

    所以,宣府城就是宣府鎮城,也是宣化府城,其實就是宣化城,這幾個稱謂之間,隻是叫法不同,實際上所指的卻是同一座城池。

    崇禎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午,楊振一行八百餘人,帶著車馬,來到了宣府城下。

    頭一裏,駐守懷來的守備陶宗儀,已經派人向宣府城中的總鎮府報告了楊振前來的消息。

    包括經他確認的各種捷報喜訊,也都一並送到了楊國柱的手裏。

    所以,等到楊振領著人馬來到宣府城南門昌平門外的時候,整個南門關城內外早已是鑼鼓喧、旗幟招展了。

    身材高大的宣府鎮總兵楊國柱頂盔披甲,親自領著鎮城中的大批部將官員,興高采烈地在南門關城外迎接楊振一行。

    眼看自己的侄子,年紀輕輕,才過而立,就能有此成就,這讓年過半百的楊國柱感到十分欣慰,也十分高興。

    與此同時,楊振成為鬆山總兵後,幾次遣人給他送來的書信,也讓他對自己的這個大侄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不僅讓他對自己的這個大侄子刮目相看,而且也讓他對自己所處的地位形勢,還有能做的事情,有了一個茅塞頓開式的領悟。

    楊國柱在原本的曆史上一個大大的忠臣,絲毫也沒有擁兵自重的想法,或者挾寇自重的想法。

    從他的人生軌跡來看,尤其從他老老實實兢兢業業讓幹什麽幹什麽的處事方式,還有最後陷入重圍寧死不降的情況來看,他對大明朝,對崇禎皇帝,完全是死心塌地的。

    但是,這種愚忠,不僅救不了大明朝,也救不了他自己,最後隻會落得個兵敗自殺的結局。

    如果是一個平頭百姓,走投無路之下,盡忠守節,一死了之,那也就罷了。

    可是他畢竟不是一個平頭百姓,他是大明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鎮總兵,在這樣的位置上,你就應該擔負起不同於平頭百姓的責任。

    對於這樣的人物而言,讓你鎮守一地你守不住,讓你攻打敵人你打不贏,那就是一種失職,一種不勝任。

    事到臨頭你無能為力,一死了之,隻能明你個人尚有禮義廉恥之心,品德還算高尚而已,但卻並不能明你沒有失職,並不能明你勝任了你的本職。

    崇禎末年,大明朝的文官武將之中充斥著許多這樣的人物,萬事隻等著崇禎皇帝給旨意,從不主動作為。

    崇禎皇帝遠在京師,處於深宮之中,他能知道什麽,事事都要他了才辦,不就不辦,就當沒事一樣,那下大局不壞才怪了。

    等到李自成大軍包圍京師的時候,等到滿清鐵蹄南下肆虐的時候,這些人束手無策,隻能一死報君王,這叫盡忠嗎,這叫忠於職守嗎,這樣的愚忠有意義嗎?

    楊振在寫給他這個叔父楊國柱的書信裏,雖然沒有挑明了這麽,但卻大著膽子向他傳遞了這個意思。

    而楊振的這個意思,也的確被楊國柱所領會到了。

    尤其是當楊振率部西出邊外,搶劫了從張家口的山右商隊,擄走了山右商會的好些個東主掌櫃,然後又向張家口的商會勒索贖金的事情,既讓楊國柱瞠目結舌,又讓楊國柱大開眼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