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五一八章 仗義(1/3)

    隻是洪承疇的口稱遵旨與楊振的口稱遵旨,表麵上雖然一樣,內地裏卻大為不同了。

    楊振看起來好似懵懵懂懂,一副無可無不可,好似不明所以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心裏卻樂開了花。

    這件事經崇禎皇帝的金口玉言敲定了以後,楊振來京師獻俘的最主要目標,就算是達成了。

    不過,他也知道此事在皇帝麵前,他不能流露出絲毫高興的樣子。

    否則的話,以崇禎皇帝的多疑與善變,這個剛剛作出的決定,很可能轉眼之間就又收回去了。

    所以他的臉上無喜也無悲,仿佛是才鬧明白怎麽回事,正在權衡其中的利弊。

    但是洪承疇就不同了,口稱遵旨之後,心中歎息,爾後扭頭看了看跪在一邊麵無表情的楊振。

    他雖然沒有多說一句話,但那眼神,卻是意味深長,看得楊振一陣膽戰心驚。

    卻說洪承疇與楊振兩個人皆口稱遵旨之後,崇禎皇帝心情大好,當下哈哈一笑,上前將跪在地上的諸人一一攙扶起來,然後說道:

    “卿等不必拘禮,且坐下說話,坐下說話!”

    等到這幾個人坐下,崇禎皇帝接著說道:“諸位愛卿,今日定了楊愛卿所部兵馬移防轉隸的事情,倒叫朕豁然開朗,心中也已有了定見,不如借此機會,把朝中久拖不決的遼東大事一並定了!”

    陳新甲、洪承疇、楊振聽見崇禎皇帝這麽說,立刻凝神靜氣,側耳細聽。

    就聽見崇禎皇帝說道:“洪愛卿,今番京師之事完畢以後,卿即返回山海關去,整頓兵馬,安排妥當,年底之前,就從山海關移駐到寧遠城去吧。關、寧、鬆、錦之軍,悉皆由卿節製,要確保遼左萬無一失!”

    “這個,臣,遵旨!”

    洪承疇聽見崇禎皇帝的決定,言語神情略有猶豫,但是很快,就領了皇帝旨意。

    有關他出不出關的事情,已經在朝堂上爭論很久了。

    崇禎十一年冬的時候,洪承疇原本好端端地在陝西、河南等地追剿流寇,眼看著就要將流寇趕盡殺絕了,卻不料東虜破邊而入,時任薊遼總督吳阿衡被俘不屈而死,宣大總督盧象升不幸戰歿,京師危急。

    就是這個時候,崇禎皇帝一道聖旨,將洪承疇等部人馬招到京師勤王,結果白白浪費了一次將流寇趕盡殺絕的好機會。

    崇禎十二年正月,洪承疇率領麾下人馬趕到京師附近,並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總督薊、遼軍務。

    然而此時,東虜已經開始撤軍北返,洪承疇及其所率兵馬,除了尾隨目送東虜大軍北返之外,未嚐一戰。

    此後,洪承疇及其所部兵馬就被留在了京畿之地,為了防備東虜軍隊去而複返、再來侵襲,洪承疇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頭銜出鎮山海關,實任薊遼總督,從此離開了關內剿匪戰場。

    自那以後,要不要他出關北上,移鎮寧遠的爭論,就在朝堂上此起彼伏,而崇禎皇帝一邊憂慮關外,一邊憂慮關內,遲遲下不定決心。

    到了今天,崇禎皇帝考慮到楊振要率部移防旅順金州等地,山海關外沒有人來製衡祖大壽可不成,所以立刻就下定了這個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