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三六三章 重炮(1/3)

    楊朝進當日午後抵達鬆山城,而他從京師帶來的車馬隊伍裏的最後一批,直到當日傍晚時分,才全部進了鬆山城。

    最後一批抵達鬆山的車隊,卻是朝廷撥給征東先遣營的各式火炮,包括京師炮廠自鑄青銅紅夷大炮兩門,大將軍炮十五門,佛郎機子母炮六十門。

    其中的大將軍炮,佛郎機炮,也就罷了,鬆山官軍早就見慣了。

    畢竟鬆錦前線的官軍裝備一向不錯,比起大多數內地官軍來,他們還是見過一些世麵的。

    但是,當那兩門體量巨大、一門就重達四五千斤的青銅紅夷大炮,在傍晚時分,壓軸登場,運抵鬆山城的時候,依然引起了轟動,使得鬆山城內已經歡欣鼓舞、十分高漲的士氣再一次噌噌噌地往上漲。

    在明末的這個年代,重型紅夷大炮是大明朝這邊能夠拿得出手的最強火力,也是山海關外那些堅守城池的將士們心目中最大的憑借了。

    然而由於明末國力有限,即使在關、寧、鬆、錦這些抗擊滿清的前沿地區,紅夷大炮也仍然是稀有之物。

    而且,大明朝早年從香山澳采購的、為數不多的卜加勞鑄炮廠出品的重型紅夷大炮,主要部署在京師,以及山海關、寧遠、錦州這樣的城池之上。

    像鬆山城這樣重要的城池,雖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可是迄今為止,也隻部署了區區一門而已,而且這一門,還不是最大型號的那種。

    當時,大明朝的紅夷大炮,主要采購自香山澳的葡萄牙殖民者開辦的一個鑄炮廠,名字就叫做卜加勞鑄炮廠。

    這個卜加勞鑄炮廠仿造的所謂英格蘭海軍艦炮,型號大體上分為三種,其中最大型號即一號重炮,長約一丈,部署城頭,炮口昂起,號稱能打十六裏遠。

    二號重炮,長約八尺,采取同樣的部署方式,號稱能打十二裏。

    三號重炮,長約六尺,按現在的法,火炮身管長達兩米,守城與野戰皆可用,部署在城頭,炮口稍昂,射程能打八裏。

    明末香山澳卜加勞鑄炮廠仿造的這幾款西式火炮,不分大款,在當時的大明朝統稱為紅夷大炮。

    啟年間,崇禎年間,大明朝廷先後從香山澳卜加勞鑄炮廠花費重金采購了許多這樣的紅夷大炮。

    由於最大型號的紅夷大炮運送不便,而且價格昂貴,所以采購的比較少,主要部署在了京師和山海關。

    而采購較多的,就是二號紅夷大炮和三號紅夷大炮,或者中型紅夷大炮和輕型紅夷大炮,主要部署在了遼東前線的關、寧、錦州等地。

    當年袁崇煥守寧遠,取得的所謂寧遠大捷,實際上憑借的就是這批紅夷大炮中的中型和輕型紅夷大炮。

    當然了,紅夷大炮的威力並沒有它號稱的那麽厲害,而且部署在城頭上能夠打出的最大射程,實際上跟它的有效射程之間差距甚大。

    最大射程,隻是它理論上能夠打出去的最遠距離,這一點跟它所部署的位置,射擊的角度,以及所使用火藥的質量、彈丸的重量,都有著很大的關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