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二一七章 衝過(1/3)

    且說這一日的傍晚時分,楊振換成了滿韃子鑲白旗兵丁的裝束,在呂品奇、張臣和高成友的簇擁下,騎著馬,穿過了已經空無一人的大街,離開了大敞四開的熊嶽城北門。

    一行三百多人,六百多馬,高打著彰庫善和熊嶽城駐防牛錄的旗牌,通過了一裏坡,在仇震海的引路下,順著驛道,徑直往北而去。

    與此同時,稍早出發的另一支隊伍——以覺華島水師營參將袁進為首的水路人馬,也早早地在石橋子碼頭上了船,揚帆順水,西去入海。

    他們先是在響水河的河口,會合了胡長海與俞亮泰兩路人馬,幾支並作了一路,然後大張風帆,沿海北上蓋州城外的西河口去了。

    這個年代,從熊嶽城出發,往蓋州去,陸上有相對寬暢平坦的驛道相通,速度快,用時短,比起走海路來說,走陸路顯然更加方便。

    然而,楊振之所以讓袁進領著好不容易拉起來的大隊人馬,也即奪占蓋州城的主力人馬,乘船走海路,當然是有不得已的難處。

    從熊嶽城出發,走驛路往蓋州去,並不容易,因為這條驛道上有兩處韃子設立的堡、卡。

    其中一個叫做沙崗子,另一個叫做清河橋。

    而且這兩地都有人馬駐守,大隊人馬經過,難免引起兩地駐軍的警覺,即便是全都打扮成韃子模樣,也有點太過於引人注目了。

    而這些情報的獲得,就是楊振在許官堡刀下留人,將仇震海收歸己用的好處之一了。

    當初,仇震海跟著許爾顯從海州方向過來,一路上走的就是這條古老驛道,期間不僅進過了蓋州城,而且也經過過清河橋和沙崗子,知道這兩處地方的大致情形。

    楊振既然決定了要冒險北上,去打蓋州,那當然要仔細問問仇震海,把沿途的情況打聽得清清楚楚了。

    沙崗子距離蓋州城大約三十裏地左右,是天助兵在遼南的另一處駐兵屯堡所在,而清河橋則離蓋州城更近,距離蓋州城的南門,不過三五裏而已。

    蓋州城的八旗駐防情況,與熊嶽城以及其他遼南地區的城池大同小異,隸屬滿洲八旗的旗丁旗兵,以及他們的家眷們,駐紮在城裏。

    八旗旗下的披甲人牛錄和二韃子仆從軍,則一律駐紮在城外,而且根據其地位的高地來決定其各自駐屯的位置,比如駐屯地的遠近和肥瘦等等。

    韃子披甲人的地位,雖然比不上正經的建州女真出身的旗丁,但是照比二韃子仆從軍的地位來說,卻要高多了。

    這些在韃子旗下占了相當數量的所謂披甲人,多是建州女真吞並的其他生女真部落,或者其他北方少數土著部落出身。

    這些所謂的披甲人,戰時披甲從征,而且軍械糧草自備,平時則卸甲散居在家耕獵,或者指揮家中奴仆阿哈們耕種漁獵,平時並不承擔其他徭役。

    正因為韃子旗下有了這樣的安排,所以,從熊嶽到蓋州,靠著海的這一邊兒,多半都歸了天助兵,做了天助兵的駐屯安置地。

    沙崗子就是如此,如今正是二韃子天助兵裏一支人馬的駐防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