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一百零九章 訴苦(1/3)

    楊振自己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這麽糾結,實在是因為屯糧城的位置,或者轉運糧草的位置,實在是太重要了。

    筆架山固然是個好地方,它挺立在海中,是海上的石頭山,不怕海上的台風或者大浪。

    而且它的麵積也可以,不算,也方便大型海船停靠,可以集中存放足夠數萬大軍甚至十數萬大軍吃用幾年的糧食。

    這是它的優點。

    而且在和平時期,這個優點對於朝廷而言,足以抵消其所有的缺點。

    但是,一旦到了兵凶戰危的戰爭時期,筆架山的地理位置卻是一個重大的缺陷,而這個缺陷又是它的所有優點都彌補不了、抵消不了的。

    因為它的地理位置,距離海岸“太近”,而又距離錦州和鬆山“太遠”。

    它距離海岸太近,是因為筆架山與海岸之間有一條地質堅硬的砂石通道,俗稱“橋”。

    這個地質堅硬的砂石通道,在漲潮的時候自然淹沒在海水裏,海麵之上看不出來,可是在退潮的時候,它就會顯現出來。

    而且在潮水退到最低處的時候,它會完全裸露出來,人馬車輛都可以通過這條砂石通道,直達島上。

    如果韃子不知道這個秘密,或者不知道筆架山一帶潮汐的規律,那麽一切都還好,筆架山的這個缺點甚至可以成為它的另一個優點。

    可是,到了崇禎十三年、崇禎十四年的時候,遼東已經有大批文武官員投降了滿清,這個秘密又怎麽可能保守得住呢?!

    第二次鬆錦之戰期間,韃子之所以派了重兵去攻筆架山上的屯糧城,就是因為韃子已經掌握了這個秘密,而且也摸清了筆架山海麵潮汐的規律。

    結果韃子軍隊一打一個準兒,直接打在了洪承疇大軍的死穴上。

    就這樣,到了崇禎十四年底,寧遠到鬆山之間,鬆山周邊大軍的的糧道完全斷絕了,不僅陸上的餉道被韃子斷絕了,海上的糧道也被斷絕了。

    大軍糧草存放在筆架山,本來是為了轉運的安全,可是最後這個筆架山,反倒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

    除了這一點缺陷之外,筆架山屯糧城距離錦州城、鬆山城,還是太遠了一點。

    地圖上看,距離很近。

    可實際上,筆架山距離錦州城差不多有六七十裏地遠,即便是距離鬆山城的南門,也將近有五十裏之遙。

    而且,從筆架山的海岸處通往錦州和鬆山的道路,全都是淺山丘陵地帶,非常方便韃子在這個地區設伏。

    明軍把自己的屯糧地安排在這裏,簡直就是給韃子軍隊準備了一個造地設的伏擊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