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九十一章 判斷(2/2)

    楊振回到了自己的地窩棚裏,放下了身上背著的火槍、彈藥袋子,以及今早上李祿送過來的六個鐵皮手榴彈,身上頓時感到一陣輕鬆。

    那六個鐵皮手榴彈,仍是圓球狀的,是由佛郎機的鐵質彈丸燒紅了之後硬生生打製而成的。

    圓球狀的鐵皮中間,裝填滿了潘文茂他們調配的火藥、碎鐵片等殺傷物。

    整個形製看起來,更像時中等大的石榴,隻不過是加了短木柄的石榴罷了。

    木柄的中間有個拇指粗細的空洞,孔洞裏藏著滲透了火硝的火撚子,也就是手榴彈的導火索。

    跟後世的木柄手榴彈唯一存在的本質區別,就在於這個手榴彈使用的時候,需要一根火把來用明火點燃,其他的方麵已經沒有本質的不同了。

    包括這個手榴彈爆炸產生的威力,也比傳統的震雷、生鐵雷、陶瓷雷要厲害多了。

    那,李祿埋伏在樹林子的戰壕裏,在韃子騎兵衝擊過來的關鍵時刻,點燃了投出的一批手榴彈,就是擲彈兵隊僅有的一批鐵皮手榴彈。

    本就對手榴彈的製作有了一些心得的李祿,在當時就堅定了自己的想法,當火藥爆炸的時候,密閉的越好,產生爆炸的威力越大,而用來密閉火藥的材料越是堅固,產生爆炸後的殺傷力就越大。

    就這樣,從昨日午後回到島上開始,李祿、潘喜就帶著擲彈兵隊的幾個好手,鑽進了鐵匠王守堂父子的地窩棚裏。

    李祿與王守堂商議著新款鐵皮木柄手榴彈的製作,而潘喜則督促著王守堂的鐵匠兒子王煆領著劉大奎、劉二奎,照著原來已經做出的樣子,繼續沒日沒夜地加緊打製更多的鐵皮手榴彈備用。

    到了幾早上,弄出來的幾十個鐵皮手榴彈,李祿留下了一批歪瓜裂棗、形狀不美觀的,而把其中看起來形狀最好的,全都挑選出來,送給了楊振防身備用。

    而李祿和潘喜他們也想到隨身攜帶這些手榴彈的辦法,在楊振完全忘了提醒他們的情況下,他們居然也想到了跟後世差不多的做法——

    將火槍手、抬槍手們攜帶彈藥的彈藥袋子從上到下一分為二,再將中間縫上幾針,一個彈藥袋子,就做成了兩個手榴彈的袋子。

    幾個連在一起縫製,一個人就能夠在胸前和左右腰間,攜帶六個到十個鐵皮手榴彈了。

    這個攜帶方法雖然簡單甚至簡陋了一點,但是將來一旦上了岸,入了城,有了大量的裁縫鋪、鐵匠鋪,將手榴彈袋和手榴彈標準化、規範化一下,那麽以後擲彈兵隊的單兵火力可就厲害了。

    楊振在自己的地窩棚裏,拿著李祿早上送來給他使用的鐵皮手榴彈,一邊欣賞著、感歎著這些人的創造力,一邊琢磨著、籌劃著自己將來入了鬆山城之後的未來。

    輕鬆愉快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

    楊振在自己的地窩棚裏,十分難得地清淨了大半個時辰,但是他的清淨悠閑時光,很快就被人打斷了。

    這一次,又是徐昌永、祖克勇、袁進三人同來。

    而他們同來的目的,又是建議楊振盡快往寧遠城裏報功。

    “兄弟!現在時辰已經過了未時了,按照你的法,韃子今肯定不能來了!鬆山那邊的炮聲也斷斷續續,始終沒有停下來!哥哥猜想,韃子要是能破鬆山一鼓作氣早就破了!

    “就單今吧,都打了幾個時辰了,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韃子打的時間越長,它的士氣就低落,金國鳳他們堅守的時間越長士氣就越高漲!我看,今韃子想破鬆山也難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