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新命記

第十二章 海上(2/3)

    這條路線,正是曆史上楊振領著六百人馬北上救援鬆山的路線,而且,就是在烏欣河的河口,楊振率領的一行人遭遇了韃子的埋伏,而且很快就陷入了重圍,最後全軍覆沒。

    所以這一次,他高低不能再走這條路了。

    楊振也想過,既然上輩子在這裏被埋伏過,那麽這一回早點去,可以打韃子一個埋伏,這樣做是不是也可以?

    他已經認真想過了,即便是在這裏打了韃子一個埋伏,他的結局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因為戰術上的勝利,挽救不了戰略上的失敗。

    隻要他還是如同曆史上那樣走上那條老路,他就躲不過韃子一次又一次的埋伏。

    因為邊牆之外的蒙古人,在崇禎十二年的時候,已經全都歸附了女真人,那些邊牆外的蒙古人現在全都是女真韃子的眼線。

    這是其一。

    那麽其二:他如果選擇這條陸上之路,他所賴以求生的火器,就沒有辦法發揮作用。

    騎著馬翻山越嶺,長途跋涉,當然沒有問題,可是無數次的血戰證明,如今的官軍再依靠弓馬騎射,已經不是女真韃子的對手了。

    你弓馬騎射練得再好,再厲害,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達到滿蒙騎兵那種精通騎射的程度,所以用明朝官軍的弓馬騎射去對抗滿蒙騎兵的弓馬騎射,眼下看絕對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這是作死的打法。

    所以在今後的戰鬥之中,楊振要逐步帶著自己的隊伍,往火器上轉變,包括這一次,也得如此。

    然而,大量的火炮、彈藥這些東西,卻沒有辦法跟著他們這個六百人的隊伍翻山越嶺,長途跋涉。

    包括楊振眼下最為依賴的火槍,比如魯密銃,不僅在馬戰中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在遭遇戰中,也同樣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

    這個時代的火器,要想充分發揮作用,必須精心選擇陣地,最好是能夠預先構築陣地,把敵人引到自己的預設陣地上來。

    也就是,在自己預設的陣地上埋伏韃子,或者等著韃子的軍隊進攻,而且唯有如此,方能發揮作用。

    可是,祖克勇轉達的、由祖大壽設想的北上路線,根本沒有機會做到這一點。

    且祖克勇興致勃勃地完了祖大壽設想的北上路線,在場的徐昌永、張得貴、李祿都是拍手叫好。

    隻聽徐昌永道:“妙啊!大帥果然深謀遠慮,給的這條路子太對了!徐某麾下蒙古騎兵,不少人熟悉邊外地形,走這條路,必定得心應手!楊兄弟,你覺得怎麽樣?不如就這麽定了吧!”

    張得貴、李祿也是連聲好,個個臉上也是滿麵笑容,聽了徐昌永的話,抬頭看著楊振,都是一臉期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