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診斷祁鏡陸子姍

23.讀片(1/3)

    祁鏡主攻的是傳染病學,當年經常住在攝片室,向那些讀片的影像學專家取經,可謂讀片無數。

    相較當初的讀片量,陳霄台麵上那十來張胸片和ct片,根本算不得什麽,在他手裏恐怕撐不過十分鍾就全解決了。

    當然陳霄也有陳霄的難處,和這位副高搭班需要承擔不小的壓力,大意不得。

    張傑義是丹陽醫院出了名的老混子,混得非常徹底。

    可以說祁鏡在行政辦公室裏就是學的他那一套,按輩分算是祖師爺級別了。

    他當初還不滿20歲時就辭了裁縫店學徒工作,進了丹陽醫院裏做雜工。以前醫院人手奇缺,搞的是中醫傳承的那套。隻要在醫院工作時間夠長的,就能待在主任手下慢慢做個醫生。

    張傑義靠著打工時聽來學來的經驗,在23歲時成功轉型。

    醫學確實是一門經驗學科,中醫靠著國內大量人口基數的優勢一直能活躍至今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但中醫是先有經驗再有理論,所以會有偏方、有古方、有世家傳承。雖然沒法解釋個所以然,但用的人多了,死的人多了,成百上千年不斷改方更新至今,自然而然就有了現在的效果。喵喵尒説

    現代醫學則相反,是先有理論再吸取經驗。

    病例再亂再複雜,理論終究是那個理論,隻要抽絲剝繭總能查出問題根源。

    如果查不出,那就是理論還沒到位。畢竟人體是個極其複雜精密的個體,研究才剛剛開始而已。

    所以說,沒有科學理論基礎的現代醫學什麽都不是。

    恢複高考後,張傑義那一批半工半醫的醫生們都看清了事實,紛紛學起了醫學理論知識,有的甚至還拿下了博士文憑。

    但可悲的是,張傑義成了另一類人,上班就是一個混字。直到有一天院裏下了通告,他才不得不去夜大拿了個大專文憑。

    祁森念舊,畢竟是在醫院工作了30多年的老職工,現在辭退他,等於掐掉了對方的晚年幸福。

    最後想想還是算了。

    其實這人待在自己科裏也沒什麽,不會出亂子。一個內分泌科出不了什麽大事兒,而且他本來就是科裏的吉祥物,也沒人希望他管事兒。

    可現在世道不同了,升職稱要進急診輪轉,他想退休時拿個好待遇,就隻能來急診科報道。

    這可苦了搭班的同行。

    張傑義是出了名的三不管,快死的不管,看不懂的不管,不屬於他科室的不管。

    本來需要內分泌知識的急診病人,無非就是甲亢和糖尿病。現在算上不能死和他不懂的,剩下的也就沒什麽人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