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

第11章 一定會解決,也一定可以解決(1/2)

    唐聞情站了起來:“我,唐聞情,成都人,和夏向上是同學,和杭未、單一糖是閨蜜。現在正在創業,開了一家建築設計公司。如果你們有建築工程設計和預算方麵的需求,可以找我,保證價格合理、服務優異。”

    隨後孫宜和易晨也介紹了自己。

    孫宜本想多說幾句,表現一下,才一開口說道:“我叫孫宜,名落孫山的孫,不合時宜的宜,是夏向上的同學。我來自……”

    李繼業揮手打斷了他的話:“行了,下一個。”

    孫宜看出了李繼業對他的忽視,憤憤不平地坐下。

    易晨也簡短地介紹了自己,她沒像孫宜一樣還想出出風頭,隻說了名字和夏向上的關係後,就坐下了。

    最後,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康小路的身上。

    康小路很不情願地站了起來,特意壓了壓帽子:“康小路。”

    再也不肯多說一句,就坐了回去。

    李繼業見氣氛有幾分尷尬,忙出麵圓場:“小路的性格一向孤僻,人很好,就是慢熱,大家別在意。”

    康小路卻絲毫不給李繼業麵子:“我不是孤僻,是不喜歡的人連敷衍都不想給。”

    李繼業隻好自嘲地笑了幾聲,然後轉移了話題。

    飯間,溫任簡不停地和夏向上聊天,從從小的誌向聊到以後的計劃,說著說著,他突然就意味深長地冒出一句:“向上,你比我年輕,又是在北京上學,站得高看得遠,你覺得未來我們的家鄉會有發展前景嗎?”

    夏向上從農村出來,對農村近幾十年的發展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開始,農民的生活便開始逐年好轉。70後的一代人,還吃過玉米麵、高粱麵,差不多到了七八歲以後才能吃上全麵饅頭。80後比70後還好一些,基本上打記事時起,就不再吃窩窩頭了。而他是90後,從一出生家裏就沒斷過白麵。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村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一步步從原始的個人體力耕種逐步過渡到了機械耕種,以前最為繁忙和勞累的夏收和秋收,也不再成為負擔。可以說,在今天,農民基本上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了出來。

    “我當年想要考學出來,就是看到了城鄉之間巨大的差距,不想再留在農村受苦受累。現在十幾年過去了,城鄉差距雖然有所縮小,但生活質量的落差依然巨大。”溫任簡雖然人在上海,對家鄉的點滴變化卻始終牽掛在心,他教的是語文,這些年來自學了許多三農方麵的知識,算得上是半個三農專家了。

    “我是脫離了農村,也過上了想過的城裏人的生活。但解決了個人的需求之後,就總想為家鄉做些什麽。但是我身單力薄,個人能力有限,也不知道該從哪裏下手。”

    “還是一個問題我一直想不明白,以現在的形勢來看,農村未來的出路在哪裏?或者說,還有出路嗎?”

    溫任簡一連串的問題頗有力度與深度,如果不是夏向上近年來關注和思索過相同的問題,他還真會被溫任簡問住。

    別看溫任簡是自學到了博士,但他當年中專生的功底,基本功的紮實不亞於現在的985,甚至有人稱他們是被中專耽誤的清北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