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一百五十節 望遠鏡(1/4)

    “好呀。這是趕得巧了。”

    林漢隆指著一台裝配了一半的機械說道:“平麵磨床。下周就能裝起來試車了。”

    錢水廷來回轉著頭,把平麵磨床跟旁邊的球麵磨床比較了一番,“感覺結構很像。”

    “基本上是一樣的設計。不過磨具做平麵運動,這部分稍有差別。”

    “你說這是做雙筒鏡,給海軍用的?我記得要到對馬海戰才開始裝備雙筒鏡吧?還很金貴。你這雙筒鏡得多少成本?”

    作為回答,林漢隆走到一邊的工作台上拿起一個單筒望遠鏡遞給錢水廷。以現代的眼光看,這個望遠鏡做工比較粗糙。鏡筒是亮閃閃的黃銅,但加工留下的劃傷筒體上到處可見。目鏡上做了保護圈,摸上去好像是皮的。來回拉動鏡筒沒有明的阻滯感,但也不是很順滑。

    “這個準備給陸軍用的,最便宜。做一個是五個工時。”林漢隆苦笑著,“不過為了要這點黃銅可費了一番嘴皮官司。沒辦法,眼下沒有比黃銅更好的材料來做鏡筒了。”

    錢水廷默默算了算。“不到三元流通劵,折合現銀最多三分。這玩意要能外賣就好了,賣五十兩銀子一個,絕對搶瘋了。”

    “可以外賣啊。我有更好的。”林漢隆說著又遞過來一個單筒望遠鏡。

    這個新的望遠鏡看起來就大為不同。雖然黃銅鏡筒同樣滿是劃痕,但外形比較扁平,適合手抓,明顯有人體工學的考慮。鏡筒中間有一個大的旋鈕,轉動一下就能看到鏡筒自行伸縮。WwW.

    “這個做起來要十五個工時。”

    “哦,這麽貴。好處在哪裏?”

    林漢隆領著錢水廷從一個側門出去,指著遠處的煙囪讓他對比一下。在煤氣路燈的光線下,五個工時的便宜貨隻能勉強在一團影子裏看到煙囪的形狀,邊緣模糊不清。十五個工時的高檔品能清晰地分辨出煙囪上的磚縫和一縷縷的白煙。兩者的區別可謂一目了然。“這個簡直跟咱們帶來的一樣了。絕對物超所值。”

    林漢隆搖搖頭:“水平還是差很大一截的。這個隻是練手,其實沒人要。”

    林漢隆解釋道,這種東西的尷尬在於不上不下。陸軍喜歡廉價品,因為可以大量配備給土著基層軍官、偵察兵和炮手,丟失損壞都不是問題。海軍一心想要雙筒鏡,單筒鏡質量雖好但也看不上。至於元老軍官,無論如何手上都有幾個舊時空帶來的正宗軍品,效果自然高出一截。

    至於雙筒鏡的價格――手工磨的棱鏡加鍍銀花了一周時間,加工鏡筒花了將近一周,林漢隆帶著兩個人裝配調整也花了三天多時間,最後得到三個成品。再加上透鏡的成本,折合下來一個雙筒鏡是六十個工時還多。不過這是目前手工試製的工時,等平麵磨床調通,鏡筒工藝成熟以後,工時可望大大下降。另外一方麵,海軍的非戰鬥艦船是不會配雙筒鏡的。主力戰鬥艦上如果有元老軍官,也就有舊時空帶來的望遠鏡。所以真正需要的隻是一部分隻有歸化民人員的戰鬥和巡邏艦艇而已。林漢隆估計百多兩百個也就夠用了。

    “這就是工業的威力呀。”錢水廷感歎道。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最原始的千裏鏡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高級軍事產品。在臨高,領先世界近300年的雙筒望遠鏡也不過是最多六十個工時的量產品。

    把望遠鏡放下,錢水廷又戴上墨鏡,興致勃勃地看林漢隆給他演示非球麵透鏡的製法。這種非球麵透鏡說白了就是一滴融化的玻璃。因為表麵張力的關係,融化的玻璃會自然形成一個曲麵。如果是同直徑、同重量的玻璃毛胚,可以預期它們在融化後形成的曲麵基本上是一致的。這種方法適合製作小直徑、小焦距的透鏡,例如顯微鏡的物鏡。曆史上列文胡克用融化的玻璃棒做物鏡,做了一百多台顯微鏡。他的技術在他死後失傳,直到一百多年後才被重新發現。在林漢隆這裏,毛胚從玻璃棒上一根根截下,確定它們重量相同之後放到錫盤上,然後用煤氣噴燈加熱融化。隻要火候掌握得好,很容易就能做出高度一致光潔度良好的產品來。之後隻要稍微拋光一下就成了成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