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一百四十六節 科技部(1/4)

    “……元老們對光學工業的重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早在一五計劃期間,在執委會的關心下,由科技部牽頭,由機械工業部、冶金部和輕工業部配合,穿越者們從無到有地

    建立起了自己的光學工業……”

    ――摘自《當代工業史?光學工業卷》

    當然,這種冠冕堂皇的套話讀者都是直接略過的。第一代的穿越眾們都明白曆史跟官史的區別,穿越眾的後代們或者從自己的父輩那裏知道了真實的故事或者根本就不關於。隻有那些被授予最高權限得以進入萬象大圖書館查閱最原始記錄的曆史研究者們才知道曆史的本來麵目。

    事實上,帝國光學工業的開端不過是幾副老花鏡而已。

    百仞工業區裏,日日夜夜都冒著黑煙和白氣,機器運動的喘息聲和振動聲終年不止。這裏是沒有黑夜的,鍋爐燃燒的火光、電燈光和煤氣燈光驅走了夜色。煤氣機驅動的軌道車牽引著平板車在軌道上疾馳,時而又發出刹車的吱吱聲。

    在工業區的一個比較安靜的角落裏,是科技部直屬機加工車間。所謂科技部,是製造總監部下屬的一個“尖端部門”。

    所謂尖端,就紙麵上是說該部門負責的都是目前難以批量製造的工業產品。穿越者們或者受限於原料供應,或者受限於自產材料性能,或者是受限於加工能力,隻能將其作為“預研”。確切的說,就是摸索在臨高有限的工業水平條件下的生產技術和工藝。

    列入科技部“預研”的名單的,有各種儀表、精密工具和儀器、光學儀器、通訊設備、電力和照明設備、計時器等等。

    科技部是鍾利時負責的――正式頭銜是科技人民委員,他是一位博士,雖然並非元老院裏唯一的一位博士,但是他總是很喜歡提醒大家他是位博士,久而久之大家就半開玩笑的叫他鍾博士。

    鍾博士在科技部的主攻方向是鍾表和蓄電池。特別蓄電池,他有著深厚的研究。現在臨高、香港、三亞等地的有線電報的收發報係統用得正是他開發的丹涅爾電池,或者叫“鍾氏一號”電池。

    “鍾氏一號”電池投產成功之後,鍾博士的主攻任務變成了計時器和無線電。

    這兩個項目是臨高的工業、軍事和民用體製中最急需的精密儀器之一。航海上需要精確的航海鍾來進行航海定位和導航。而工業生產上的精確計時也有很大的需求。至於無線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元老院的外派人員和駐外站點隻能依靠從另一個時空帶來的無線電來保持和“中央”的聯係。他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去了,還占用了科技部的好幾位理工方麵的元老,以至於他許諾的好幾台鍾樓用得大鍾就此沒了下文,一個個鍾樓就此空蕩蕩的成了瞭望塔。

    科技部原本就人丁不多,人員和資源向無線電和計時器傾斜之後,光學項目就變成了乏人問津起來。

    科技部的專屬車間區域已經靠近百仞工業區的盡頭。在高高的圍牆外麵,就是用竹籬笆和壕溝標記出來的五十米寬的“警戒區”。警戒區內是不允許土著隨意進入的。為了充分利用空間,農委會將這一地塊開辟為田地,種植蓖麻、大豆、黃麻等經濟作物。這些經濟作物大多是直接供應給工業企業使用的。蓖麻油、豆油和黃麻都是工業生產上的重要物資。

    “師傅,您喝水。”車間裏,穿藍布工作服的年輕人恭恭敬敬地將一個木托盤端到另一個穿藍布工作服正拿著遊標卡尺測量零件的黑瘦漢子麵前。托盤裏放著一玻璃瓶的淡鹽水和一瓶冰鎮的格瓦斯。被叫做師傅的黑瘦漢子應了一聲,用袖子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拿起鹽水仰頭就灌,咕咚咕咚一氣下去大半杯。喘了口氣,把剩下的鹽水喝完了。他又拿起格瓦斯,卻沒喝,隻是拿在手裏讓手掌感受冰涼的感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