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九十二節 南京(1/3)

    梅林因為擔心工期來不及耽誤了去南京的事情,每日裏心急火燎,嘴上竟然起了泡,嚇得周洞天不敢再提“去南京”三個字,隻好每天在趙宅裏閑逛――幸而這會起威把考察團帶來的印刷器材和設備也陸續運到了,周洞天便先幹起了安裝調試設備的工作。

    印刷所設在趙宅廢園內的一個小院子裏。目前印刷機所用的油墨和紙張暫時還是從臨高運來得,趙引弓打算以後在本地解決。石板印所需要的藥劑很難在當地解決,還是從臨高進貨。

    杭州可以很方便的采購到各種土紙――雖然在光潔度和潔白度上不如臨高的書寫印刷紙。至於油墨,本地就隻能解決鬆煙墨這樣的水性墨了,趙引弓得自己設法解決油性墨。他的解決方法是在鳳凰山莊種植亞麻。即可收割亞麻織布,亞麻籽榨油就是合適的油基。

    周洞天在組裝調試設備的時候,專門選擇了二個新近才被收容進府,老成可靠又認字的本地年輕人當學徒--江浙一帶的識字率在晚明還算相當高的。為了盡量減少掃盲工作,趙引弓在招募奴仆夥計的時候也注意到了應招者的基本文化水平。

    盡管有人認為應該從臨高選調印刷工過去,周洞天對此不以為然:首先使用手動印刷機不算什麽高級技術,維護也很容易。他自己言傳身教一二個月就行了;其次過於依賴從臨高選調的人員,容易造成本地人員離心傾向。

    周洞天手把手的教他們操作機器,包括簡單的維護保養工作。因為鉛字過於沉重,轉運不便,所以杭州印刷所目前並不配備鉛字,隻用運來的書籍鉛型進行印刷。需要自主製版印刷的時候就采用石版印。

    兩個年輕人對這些滿是奇怪的物件的鐵家夥原本充滿了敬畏:一開始是一種害怕,深怕這東西會“咬人”,隨後,當周洞天開動機器向他們展現出機器的強大的印刷能力的時候,又轉化為由衷的佩服。

    年輕人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接受之後往往又很容易竭力維護他所認同的這一新事物。所以周洞天並不想從外麵很多失業的老雕版師傅中招人來開動機器――他們在麵對新新東西還是要新人來用。

    “這兩種都是廣裏來得印刷機――據聞是海外之物。”周洞天含糊其辭,“除了廣州,全大明還找不出其他的。”

    兩個年輕人感到非常興奮,學會一門大明很少有人懂得技術意味著什麽誰都明白。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周老爺毫不藏私,教授的時候傾囊而授,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他也是盡量予以解說。這在技藝嚴格保密,學徒幾乎要給師傅家當好幾年奴隸才能學會點皮毛技術的本時空相比簡直就是聖人。這種不經意的舊時空做法在元老院控製下的任何企業都使得土著工人感激涕零。

    周洞天不擔心他們會私下脫逃自立門戶或者擴散技術。工業社會的技術是必須有充分的物質基礎,沒有設備和原材料,他們是無法複製杭州印刷所的生產能力的。在臨高不是沒有發生過工人企圖偷學某樣技術或者某項產品的事情――特別是那些來到臨高前是小手工業者的歸化民工人。但是他們的企圖無一例外都破產了,臨高的生產模式是小生產者無法複製的。即使能夠複製,在成本上也高得難以想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