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二百三十六節 縣教諭(1/3)

    吳明晉皺了下眉:“你來得,本縣就來不得?”

    “不,不,”王賜深悔自己口不擇言,趕緊作揖道,“堂翁……您乃是一縣之主,大明的……守土……”他越著急越說不清,反而惹得吳明晉大為不快,以為他是在責之以大義,臉色頓時沉了下來。m.X520xs.Com

    吳明晉對王教諭原本就沒好印象,這下愈發厭惡他。幹脆哼了一聲自顧自的走了。把個王賜晾在一旁。

    王賜原本不願出席招待會,但是吃人手短――臨高的縣學現靠澳洲人的津貼在維持。他最後決定為了本縣的文氣著想,“忍辱負重”的來參加招待會了。

    實際上臨高縣學在這二年裏沒受什麽“辱”,恰恰相反,在茉莉軒工作之下,臨高原本存在的極少數舊讀書人的生存環境大為好轉,就說筆墨紙硯、四書五經這些最起碼的讀書人的用具,過去在臨高都是不能自產的,要千裏迢迢從瓊州乃至大陸上販運過來,價格昂貴不說,還很難買到。現在東門市的文具商店貨色齊全,價格也比過去低廉了不少。書店裏發賣的各種經史子集種類繁多,許多是王賜過去在大陸上都沒看到過得。價格更是異常的低廉。

    澳洲人管理的“茉莉軒基金會”為臨高的士子們提供津貼,為縣學和茉莉軒書院提供運行的費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臨高是進入了王賜過去想都沒有敢想過的辦學的“黃金時代”。

    這一切卻讓王賜深感覺羞辱――澳洲人打壓傳統學術或者士人,他反倒覺得心安理得――海外蠻夷麽!他多少還能保持一點文化上優越感。而現在他卻感到一種無法說明的羞辱感所籠罩。海外蠻夷在臨高創造了一個接一個的奇跡,卻和士人們引以為傲的“學問”沒有一星半點的關係。王賜身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的思想影響,認為治國理民是讀書人才有得本事,任你是天下無敵的勁旅,也隻能取馬上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這夥自稱宋人後裔的澳洲人根本不懂任何儒家經典,連本論語都背不下來,卻把一個荒蠻的邊陲小縣治理得井井有條,許多縣政裏的痼疾頑疾全都一掃而空。

    王賜深感慚愧:他知道換作自己當縣令,亦不能做到澳洲人在臨高治理的十分之一――連百分之一恐怕都做不到。所謂治國之才根本就是空談而已。

    顯然,澳洲人有他們自己的學問――他們根本就沒把儒學看在眼裏,對臨高本地士子的種種“示好”,在王賜看來更多是一種姿態而已。

    本地的士子們卻還渾然不覺,還以為澳洲人尊崇儒學。不少人甚至對澳洲人的“格物之學”產生了興趣,茉莉軒書院的圖書館裏添加了不少格物致知的書籍,借閱的士子們還不少。平日裏,澳洲人還不時組織士子們去參觀農莊和工場,現場講授格物之學,吸引了不少士子。如此不動聲色的以夷變夏的手段,讓王賜很是擔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