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一百九十八節 博鋪造船廠(1/4)

    最終重新啟動854改工程獲得了通過,執委會同意立刻開工建造1艘1630型巡洋艦、4艘500馬力蒸汽拖船、12艘200噸級駁船和6艘風帆蒸汽混合動力的500噸級的船隻。

    另外,按照文德嗣的建議:繼續批量製造II型三角帆巡邏艇。將單桅變成雙桅。至少每個月2艘的下水速度。

    這次造船計劃成為臨高造船業的第一次大躍進。在此之前,臨高的造船業隻建造過噸位在200噸上下的輕型船隻。不過,通過前一階段大規模建造單桅/雙桅三角帆巡邏艇,博鋪造船廠已經積累了相當的造船經驗。

    企劃院在五年計劃中,對造船本身有詳細的規劃。按照馬千矚和鄔德的思路,大規模的造船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前的一年開始,按照時間表,在這一年穿越眾才會全麵占領海南,向海外拓展勢力。

    幸而計委和後來的企劃院對造船業是一個長期性投入的行業還是有認識的,從五年計劃的第一年開始,就開始了博鋪造船廠的建設。這一造船廠在得到從百圖村抓來的大批的造船工人和物資的得到了很大的加強。造船廠從改造船隻入手,進而仿製了“美洲號”成功,完成了自製西式帆船的第一步。

    由於大型龍骨材的缺乏,造船廠從仿製“美洲”號的“鎮海”號下水之後,就開始堅定不移的走鐵骨的道路。盡管在到底是一步跨越到鐵殼還是采用木殼過渡,這兩條技術路線之間有過一定的爭議。期間還有大規模興建水泥船的動議。

    最終采用木殼船主要是因為穿越集團的工業基礎依然過於薄弱。根據海軍在水池中所做得試驗,鍛造鐵製造的船殼在海水中被腐蝕的非常快,而臨高的化學工業還造不出可以用來保護船隻外殼的油漆。在19世紀,解決的辦法是在鐵殼船底之外再包一層木板,這種做法過於費工。盡管鐵殼船在製造和使用方麵有著許多木殼船不能企及的優點,這個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最終使得木殼成為造船的主流。

    至於水泥船也得到了許多人的擁戴。水泥船作為一種廉價的水運工具確實有它的過人之處,它的優點在於材料廉價易得,而且幾乎不需要任何專門的造船技術,建築工人稍微培訓下就能製造,不需要複雜的船材加工:鋼筋、鋼絲網就能很容易的製造出骨架,幾個泥瓦工澆鑄水泥,幾天就能完工一艘。

    世界上第一艘水泥船是1848年由法國人J?L?蘭波特製造。早期水泥船噸位小,工藝簡單,自重大。一般隻用作內河的小噸位貨物運輸。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因鋼材匱乏,兩度出現建造鋼筋混凝土船的高潮。

    中國自1958年起建造了大量鋼筋混凝土船和鋼絲網水泥船,廣泛用作躉船、內河及沿海中小型機動貨船和內河駁船、農用船及漁船等。中國水泥船保有量達數百萬噸,居世界各國之首。60年代,美國、加拿大、挪威、新西蘭等國開始試製鋼絲網水泥船。因為水泥船自重大,載貨比小,燃料消耗過大,其經濟性始終不能達標,所以一直沒有大規模的運用。中國曾經在70年代建造一艘5773噸沿海水泥貨船,結果在第一次完成貨運航行之後就永遠的結束了航行被棄之岸邊

    但是按照以司凱德為首的水泥船黨的鼓吹:水泥船抗撞擊超過木船的。適航性和木船相當,超過鋼殼船。修補也容易。不生鏽不腐爛,壽命長。是穿越者的最佳應急造船方案。

    殖民與貿易部的辦公室主任司凱德對水泥船是如此的熱心,以至於他在業餘時間不斷的四處鼓吹水泥船在穿越事業中是如何的“偉光正”。他不但在執委會的工作會議上鼓吹水泥船的種種好處,還經常到造船廠大談特談水泥船的技術問題,把造船廠的幾個土著技師糊弄的一愣一愣的,都纏著造船廠和海軍的元老們想知道“造房子一樣的造船”到底是怎麽回事。李迪不勝其煩,幹脆命令哨兵不許司凱德再進入造船廠。並且宣布水泥船是“異端邪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