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二十九節 鑄炮廠(1/4)

    但是要讓人知道機械設備的好處,必須眼見為實。穿越眾又不能把人都拉到臨高來見識見識臨高的工業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大陸上設立一個樣板。李洛由既然要建立炮廠,這就是最好的樣板。鄔德相信這些設備在生產中表現出來的效能帶給土著的衝擊力會非常的大,足以引起他們對新技術新裝備的興趣。

    “明末的工商業還是非常發達的,已經有一批工場主的存在。”鄔德說,“江南我們一時半會還插不上手,但是廣東這地方還是有潛力的。我們通過設備升級的方式使得本地興起一批新興的工廠,掌握比較原始但是成規模的工業生產能力。對我們未來對珠江三角洲的控製和工業化進程就打下了一個基礎。”

    從長遠來看通過控製裝備製造業就可以控製所有的製造業。這樣的技術擴散對臨高的技術霸權不會有任何損害,而且通過源源不斷的外部訂貨還能刺激臨高本地的裝備製造業。

    “不過大明的人能把炮廠和生產力聯係起來嗎?他們看了之後最多人為:這座澳洲炮廠很強大,但是也僅此而已。不會和織布紡紗之類的民用工業聯係起來。”

    “嗯,我也覺得懷疑,”展無涯說,“現代人生活在工業社會裏,有起碼的工業常識。古人的話,一般商人恐怕沒有這個聯係能力。”

    “大概鑄造場會意識到。比如機械化的鼓風機。”

    “我們不能太低估土著的創造力。”鄔德說,“再說風車和水輪機在國內原本就是有的,我們提供的不過是一個升級版本,效率更好,出力更大,起碼這兩者的價值多數人是看得明白的。”

    這時候文德嗣咳嗽了一聲:“我想質詢一下。根據我們的戰略,秉行的是‘不幹涉’的‘大陸製衡”戰略,現在不是向大明賣炮,而是直接輸出造炮的工具,軍工技術擴散這有違戰略政策吧。”

    “我覺得可以忽略不計。”鄔德說,“王尊德本身就是造炮狂人,他每次組織鑄炮都是動輒百門計算的,我們提供設備,無非是他的炮質量好一點,製造速度快一點。最直接的結果無非是能多造一些大炮。”

    鄔德說:“最後,就算我們現在給他們12磅拿破侖炮,我也認為明軍奈何不了建奴。幾件新式武器改變不了什麽。”

    多一些大炮並不會挽救大明的命運,這是曆史所證明的,孫元化聘請葡萄牙人做教練,在登州編練的使用西方火器的新軍在大明的內亂中覆滅證明了“器”並不能挽救大明。從這點來說,穿越者賣給大明一些設備也不對對大陸的均衡產生質的改變。

    “諸位,我提醒大家有一個問題不要忘記了。”於鄂水再次跳出了提醒大家,“鄭芝龍就撫之後從熊文燦手裏拿到了大筆的援助,從大型戰船到火炮,福建布政司給了他許多援助。廣東福建毗鄰,王尊德又是造炮大戶,很有可能一部分火炮會流入鄭芝龍的手裏。”

    “鄭芝龍現在自己打李魁奇還忙不過來,不然他早就來打我們了。”鄔德不以為然,“就算有幾門炮落到他手裏,也用在李魁奇身上了。

    就這個問題在國務會議上爭論了很久,最後達成了一個妥協方案,隻輸出水輪機、風車、變速箱、鼓風機和火炮鏜床,不輸出鐵模製造技術――後者對火炮的生產速度提升很大。盡管有人估計以大明的悲劇的財政狀況來說不大可能造出太多的火炮來。

    接著有人在國務會議上提出,雖然技術擴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擴散,擴撒哪些技術,最好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進行評估,以免對戰略形勢構成威脅。

    於是決定在科技部下成立一個“技術統籌辦公室”,專門負責對輸出技術和產品進行評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