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三百七十節 射擊訓練(1/3)

    白羽的方案是采用9mm口徑,采用這種口徑的原因首先是不需要襲用英寸製度,采用簡單的取整數的方式確定口徑,其次9mm在現階段能兼顧威力和製造難度的問題。最後是考慮到未來的改裝潛力。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製造金屬彈殼,但是我建議手槍的彈膛按照9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的尺寸來設計,將來直接換裝這種子彈。”

    簡化工藝的另一個設想是取消膛線――有人持這樣的觀點。新手槍既然隻是土著簡陋的自衛兵器,性能要求不高,幹脆通過取消膛線省卻了拉製膛線的工序。

    “這不行,”李一撾竭力反對,“取消膛線對槍支性能影響太大了!”

    沒了膛線,手槍的射程和精度下降的太多了。多數人都反對這個簡化――加工膛線對穿越集團來說不是多繁難的事情,而且現在已經製造拉膛線專用的設備,無非是更換一下刀頭而已。

    “這樣做延續性不好!”白羽堅決反對。要是采用滑膛,采用9mm派彈的尺寸就沒有必要了。

    最後定出的方案保留了膛線,轉輪為不可擺出的固定式,彈巢容量為六發。槍管長度為105mm,大致相當於4英寸槍管。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50mm或者155mm的槍管來應對不同的需求。配用的子彈上李一撾嚐試了簡單的定裝彈。他把米尼彈頭、黑火藥和火帽組合成起來,裝進一個標準的硬紙彈藥筒裏,組裝完畢之後再用石蠟封裝。就成了一發完整的子彈。可以完整的裝入彈倉。

    這樣的彈藥在本時空是很難被土著仿製的。李一撾之所以強烈反對滑膛結構就是滑膛能夠使用最簡單的黑火藥 圓鉛彈,這樣很容易被人模仿。但是火帽這東西土著是不可能製造出來的。

    缺點自然是和所有紙製彈筒的武器一樣,射擊幾次之後彈倉和槍管會變得很髒,必須時刻加以清理。對持有者的保養意識有很高的要求。

    第一支手槍是李一撾手工製造出來的,他把手槍進行了發藍處理,以延長其使用壽命。隨後進行了測試,證明這種克難版的左輪槍的威力令人滿意:子彈能夠擊穿20米之外的鐵甲,在50米之外依然保持有一定的殺傷力,精度也馬馬虎虎還過得去。

    這種手槍很快被定型,正式型號為1630年式。簡稱“30式”。隨即企劃院批準將手槍投入了小規模量產。第一批3O式被分配到國家警察和政治保衛總局。而學員們將要練習使用的也正是這種手槍。

    當裝著手槍的箱子被搬到學院麵前打開的時候,立刻引起了一陣騷動――烏藍的槍身在陽光下發出幽光。

    “這是六星連珠手鳥銃!”有人叫了起來。

    “你們真是外行,叫左輪槍!”比較識貨的人立刻用“新話”糾正了傳統式叫法。

    “聽說這槍能夠連發,真稀奇!”

    學員們大多知道這是澳洲人專用的武器,有些澳洲首長身上一直掛著這種“左輪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