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一百六十六節 糧食流通券(2/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這麽一來,財務部門就發覺自己陷入了混亂的狀態之下,各部門無論是匯報上來的預算、支付的賬目還是來報銷的款項,都有不同的單位,有用“兩”“文”的,有用“斤”的,也有用“點”和“分”。加上不同價值的換算,程棟手下的會計們差點要抓狂了。因此財政部門是堅決要求統一貨幣。有了統一的貨幣,才談得上建立起貨幣兌換和財務體係。

    執委會最先提出的貨幣製度是銀本位製度,發行銀元,每個銀元相當於明代的半庫平兩。

    穿越者手中有足夠的白銀儲備,而且未來這樣的白銀儲備還會增加,發行銀元有充足的物質保證。

    其次,考慮到大明寶鈔臭名昭著的聲望,恐怕商人和百姓都不會喜歡紙幣,流通推廣起來會有很大的困難。

    從這點來看,銀元體係似乎是比較合適的。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發行銀元的時機不夠成熟。

    臨高林本身經濟不發達,市場規模小,物資出產也不豐富。即使發行半庫平兩的銀元,購買力也實在嫌高了一些,畢竟臨高的米價才不過一兩三錢,半庫平兩,差不多就能買到三十六公斤大米。對於小額支付來說依然太大。穿越政權就勢必造成繼續發行輔幣。

    為了取得信譽,穿越者的鑄幣勢就必須製造精良,但是市場上的另一個規律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可以想象穿越者一旦向市場投放了質地優良的鑄幣,中國人傳統上喜愛囤積金銀甚至優質銅錢的習慣更會象一個黑洞一樣吞噬這些錢幣。一時間不但統治不了市場,倒很有可能會被周邊湧來的劣幣所吞沒――畢竟穿越者控製的隻是一個小小的臨高。

    綜合考慮到最後執委會還是決定在統治區發行糧本位的鈔票,這種紙幣被定名為“臨高糧食流通券”,之所以不用通寶之類的名字純屬是為了避免刺激官府.錢券、錢籌這些代幣券,中國古代的商家一直自行發行過,官府極少幹涉。

    它在形式上以“元”作為單位,以免和過去的“文”、“兩”、“錢”之類的單位造成混淆。臨高流通券的基本單位是元,每一元相當於大米500克。元下麵則是“分”,一元合一百分。

    隻要穿越政權手裏掌握有足夠的糧食,這種紙幣的信用就能得到保證--穿越者對自己的農業還是有充分的信心的。

    從長遠看,糧本位隻是權益之計,但是就眼下的水平,這個體製還是屬於較為安全和可接受的――畢竟穿越者在本地已經建立起了相當的信譽度。推行這種“糧票”應該不會有很大的難度。

    “我還是懷疑紙幣能不能用出去。”海軍的李海平在討論會上覺得這事情不大靠譜,“別和我說宋、元流通紙幣,人那是政府行為。政府再濫,在沒濫到家的時候還是有信用的。我們憑什麽讓老百姓相信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