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被禁的原因知乎

第一百零五節 試炮(2/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他演示給大家看如何使用,將長柄插入炮口,經由所垂的權線,在弧度尺上讀出身管的仰角。

    “這個角度有什麽用呢?”林深河說,“其實是要和射表配合起來的。”他給大家看箱蓋內側刻著一個表格,全部是英文的,有很多的數字。

    “這是射表,所謂射表,就是工廠在火炮出廠前經過打靶測試得出具體射擊數據。比如在使用實心彈,裝藥1磅,上揚5度的情況下,炮彈可以打出多少距離。這個表上不僅有實心彈,還有榴彈、榴霰彈和燃燒彈的數據。”

    “現代火炮上也有。”應愈回憶起自己操作過的130加農炮上的射表。

    “沒錯,現代火炮上的射表概念就是這麽來的,不過當年和我一起打炮那美國佬說過,這個東西發源很早,16世紀就出現了。”

    “打炮”這個詞在個別人的麵容上露出了猥褻的笑容。

    “有了射表,炮手們隻要能估算出距離,就能知道該把火炮上調整到什麽角度了。”林深河又拿起了一塊帶著線的銅製方板。

    “這個就是規度,是當時的炮兵測距儀。”他介紹了下測距原理和使用方法。這是一個采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推算距離的簡易數學工具,對受過完整現代教育的穿越者來說當然不值一提。

    “不過,這玩意有意義麽?”張柏林疑惑者問,“我們都有望遠鏡,用望遠鏡就能大概的測距吧?還有專門的儀器。”

    “要搞土著炮兵部隊的話這個給他們用正好,製造簡單,用起來也不算難。丟了不心疼。”

    “這個是銃尺,其實是一把特殊的比例尺,是測算火yao量用。”林深河拿出了另外一把銅尺。

    作為火炮的發射藥,西方的炮術家們認為最理想的裝藥值是當火yao完全燃燒完畢之時,炮彈正好射出炮口,早了,浪費火yao,遲了,則身管壁與炮彈的摩擦會使得炮彈出膛的初速降低。

    這個理想值當然很難達到,但是鑄炮家們一直通過試驗來測試最佳的藥彈比,從16世紀開始,歐洲的鑄炮師們就在每一批出廠的炮上附贈銃尺。供炮手們在使用不同彈藥的時候計算裝藥量。

    有了銃尺,炮手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就能大致推算出不同重量的彈丸大概裝藥量。不僅可以節約火yao,增強火炮射擊的安全性,對射程的精確標定也有極大的益處。這一技術在17世紀由西方傳教士傳入國內。中國雖然號稱火器發明最早,但在炮術學方麵基本沒有研究,藥彈比的概念比較模糊,火yao裝填隨意性很大,戰鬥激烈的時候就會大量裝填火yao,往往造成火炮炸膛。所以銃尺一傳入很快被視為“秘法”,以至於當時出版的許多火yao武器書籍裏要麽根本不提此事物,要麽一筆帶過。

    中國發明了火yao和大炮,卻沒發明出炮術。這種怪異的反差讓大家都有點不得勁。

    “開始射擊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