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二百三十九節 秋賦(四)(2/3)

    一時間,澳洲人要“丈田”的消息傳遍了全縣。大小糧戶們大為驚擾。

    士紳們自然是不願意搞丈田的。不管原有的體製如何的腐敗低效,他們畢竟已經和這個體製形成了和諧關係,隻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作為“潤滑劑”,在這個體製下他們想怎麽幹就怎麽幹。現在來了一股新的勢力,居然要重新丈量田畝,登記產權,這豈不是晴天霹靂。糧戶們頓時緊張起來,接著從下鄉的糧差們嘴裏,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複:說澳洲人這次不但要征糧,還要先丈田。根據丈田的結果按畝數征糧。

    糧戶們趕緊派人四處打聽消息。果然,縣城和東門市沸沸揚揚的都在傳說這件事情,說得有鼻子有眼。在陳明剛手下混事的一幹閑人,個個趾高氣揚。但是也有奇怪的消息傳出來:說根本沒這回事。完全是陳明剛一夥拉大旗扯虎皮的唬人。

    眾人趕緊找到張有福那裏要他去確認有無此事?但是從他那裏也沒得到什麽確切的消息。張有福說負責征糧的鄔首長“出遠門”了,沒人能答複。張有福對事情的變化有點吃驚,不過他想起鄔徳曾經關照過的他的話,覺得這事情背後肯定有蹊蹺,也不敢亂說,當下自己到百仞城來求見初雨。把情況匯報了一番。

    當然,從初雨那裏他得不到什麽回音。張有福站在自家的宅院裏,看著糧差剛送來的“糧由”,皺了幾分鍾的眉頭,忽然有些明白過來了。

    劉友仁坐在自家的正院的台階下的一張竹榻上,抽著旱煙,一股股的青煙嫋繞。一張竹桌上放著茶壺茶盞,還有一張粗糙的毛邊紙。這個就是“糧由”了。

    糧由是催糧的通知單,官府原本沒這個玩意,隻有糧串――收糧憑證。這是衙門裏自己搞的一套,極粗的毛邊紙,用木戳子印好的格式,上麵留空,由糧差填寫糧戶名稱和應收正耗米的數額。糧戶們接到單子之後,就要按時到縣繳納。期限有頭限、二限、三限之分,三限一過,就進入到追比階段,當即把欠糧戶拿到衙門隔三日五日的行杖追比,也有枷號示眾的。

    不過這也是說說而已,真得會被抓到縣衙打屁股戴枷板的,都是些勢單力孤的普通小糧戶――就如當初的張興教這樣的。一般在地麵上略有勢力的糧戶,衙役就不敢如此。有的糧戶是地方無賴,雖然沒什麽政治實力,但是是塊敢打敢殺滾刀肉,不願意足額繳糧就派身強力壯的人冒充戶主來頂罪,再稍稍賄賂下皂班的衙役,打板子的時候作弊混過去。捱到舊曆年底具保放人,這一年就算是完事了。等而上之的糧戶,就可以和糧差、書辦“講斤頭”談條件,在耗米多少上討價還價。再厲害一點的主,除了正額之外一概不交的。至於士紳豪強們,他們多數隱瞞了大量田地,根本就是什麽也不交,衙門就算知道也隻好睜隻眼閉隻眼。

    劉家,過去是加來的土豪,劉友仁捐個監生在身上之後,就成了“紳士”。他家的土地在冊的不到四百畝,實際上有將近二千畝。而“詭寄”在他家名下的土地更是多達三千畝以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