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二百一十七節 茉莉軒書院(二)(1/3)

    劉大霖雖然不能走動,由兩個家人抬著,也在藏書樓上下轉了一圈,感慨之情溢於言表。他是臨高土著,又是唐代建縣至今唯一的進士,對本縣的文氣一貫重視。隻是臨高向來人少縣窮。維持幾個書院義學尚且困難重重,何況搞藏書這樣耗資巨大的事情。古代的讀書種子是要靠錢堆出來的――明清的兩江地區文風極盛,盛產進士、狀元並非偶然,也非簡單的“人傑地靈”,而是當地的經濟水平所決定的。

    這個藏書樓雖然規模不大,難得澳洲人對臨高有這番心意!在他看來,澳洲人捐建這個藏書樓的意義比他們在縣裏剿匪、修路的意義都要大得多――屬於“百年大計”。這不由得讓他對穿越集團的目的又產生了疑問。

    在此期間,熊卜佑和手下的人一直在觀察與會者的表情和舉動。

    這其中有幾個是在政治保衛總署裏掛過黑名單的,包括黃守統的二兒子――他是縣裏正兒八經的廩生。這個三十多歲,皮膚黝黑,肌肉發達的年輕讀書人在整個剪彩和參觀過程中一言不發,眼睛卻不斷的四處張望。顯得十分的警覺。

    看他的麵色和肌肉,以及偶然露出的青筋暴起的大手,熊卜佑知道此人絕不是一個弱不禁風的書生。這個人幹過農活,上過戰場,殺過人。意誌堅定,又有知識。熊卜佑覺得自己還是很欣賞他的:如果大明的讀書人都是這樣的,而不是一天到晚空談性理,中國近代曆史的發展或許就不會進入倒退的狀態。

    多數人完全是打醬油的輕鬆狀態,一邊四處遊走,一邊高談闊論,熊卜佑在茉莉軒的大樹下擺下長桌,鋪著桌布。按照招待會的模式,桌子上的托盤上放滿了玻璃杯,四個西式小酒桶裏裝得是不同口味的格瓦斯:薄荷、柑橘、菠蘿蜜和綠茶,邊上有大號的保溫桶。裏麵裝著打碎了的冰塊。有夾子可以隨時取用。

    除了格瓦斯,也準備了普通的茶水,一盞盞裝好茶葉的茶盞整齊的排列著,幾個藤殼熱水瓶一字排開。誰有需要就可以馬上泡茶。

    熊卜佑還從國民學校要來了一批學生,專司服務工作。胡青白原打算派些漂亮的女生來,熊卜佑覺得還是不要讓女孩子露麵了,免得給這夥酸腐的讀書人留下什麽不好的印象。來得就全是比較端正的男生。

    士子們對招待方式感到好奇,至於全新口味的冰凍飲料更是讓他們趨之若鶩。提供格瓦斯的桌子前立刻排起了長隊。相比之下,熱茶這邊就顯得冷冷清清了。即使這樣,還是有人對熱水瓶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熱水瓶不比鏡子屬於可有可無的東西,古人用熱水很不容易,雖然有保溫的茶壺套、灶頭上的“湯罐”之類的設備,但是每到要用熱水還是得現燒。但凡有錢一些的人家,家中總是常備著燜著火“風爐”。所謂風爐就是燒炭的小爐子,用炭火火力猛的特點,隨時可以打開爐門燒水。一般人家,買不起風爐用的木炭。隻好用半溫不熱的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