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一百節 抱龐山之戰(2/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整個大台坡的寬度大約在60米左右,每個定向雷大概可以覆蓋5~6米距離。潘達在整個坡地上設置了交叉設置三組地雷,每組十五個。

    “大家聽我的口令,把標尺定在100米。”楊增對他手下的士兵布置著戰鬥方案,“我們采用二排隊,按口令進行齊射。明白了沒有?”

    “明白了!”士兵們齊聲答道。

    “好,全體上刺刀!”

    士兵們從皮鞘裏拔出雪亮的刺刀,裝上。楊增檢查了一遍士兵們的刺刀、槍支和彈藥,又和排在後麵的教育兵們說了幾句話。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都有點發抖,長矛都不知道怎麽拿了。

    楊增說了幾句鼓勵人心的話,他雖然談不上有什麽行伍經驗,也知道緊急關頭是指望不了他們的。還得靠老兵――所謂老兵也不過是多訓練了幾個月而已。戰鬥經驗就是海盜來襲的時候打過一次仗。有的人幹脆隻是列過一次隊而已,連向海盜開火的機會都沒撈到。

    看到潘首長指揮著拿鐵鍬的士兵在到處挖坑,楊增不由得感到心裏發虛,雖然他在軍官學習的時候已經知道了“地雷”這個玩意,但是到底有多少威力實在有些沒底。要是能給這裏配一門大炮的話可就高枕無憂了,他想。

    潘達自己也沒多少底氣。他把各處的定向雷的拉火管、導火索和拉發繩子看了又看,還試驗性的空拉了幾次,確保拉動的時候沒有障礙,能夠有效的發火――能不能抵達住土匪們的猛衝,就看這“天女散花”到底有多少威力了。

    如果土匪真得悍不畏死的敢於“豬突”,用血肉之軀踩地雷開出一條道路來,那麽潘達還有最後一招――擲彈筒。工兵們正在架設這種簡單的“小炮”。

    這是機械部武器設計小組搞出來的一種廉價而簡單的武器,自從“手持式霰彈炮”發明之後,武器小組掀起了一陣設計一次性簡易支援武器的高潮,這種擲彈筒就是這一高潮下的產物。

    鑄造鐵管,內裝火藥包,再裝一顆鑄鐵的四號彈――曾經讓新軍戰士膽戰心驚,造就了陸軍的第一個烈士的鏈球式手榴彈在去掉了拋索,在黑火藥的推進下能以65度角拋射到50米之外,不過精確度就隻能說是拋射的方向大體不會錯。

    四號彈上的起爆導火索在發射藥爆發的瞬間會被同時點燃――類似滑膛炮發射榴彈的點火的方式,不過榴彈的問題這裏也同樣存在――大概會有三分之一的四號彈不會被引爆。比起手工點火之後再甩出去引爆率要低得多。

    “就算不爆,砸在人腦袋上也得開花,就算是打實心彈吧。”潘達對這種武器倒不怎麽挑剔。帶了二十個出來作為試驗。

    所有的彈藥都是預裝好的,發射口用蠟紙密封,尾部有一個用蠟封的點火口,發射的時候隻要把拉火管塞進去拉發就可以。擲彈筒配有簡單的支架和底板,如果不怕炸膛的危險的話也可以手持發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