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三十一節 黎寨(1/4)

    第三天,勘探隊來到了昌化江中遊的一個黎寨,這裏就是向導的母舅所在的寨子。勘探隊決定在這裏歇腳,打聽下麵的路程情況,再找個向導。王夥計對過了黎寨之後的道路就不甚熟悉了。

    這個黎寨和慕敏見過的臨高的黎寨完全不一樣。如果不是門口的文麵的黎族婦女和他們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還真得很難和本地一般的漢族村落相區別。

    這裏的村寨很大,將近百餘戶人家,房屋羅列整齊。村外的河畔平地盡數開肯成了水田植水稻,不象其他地方的黎族那樣種“山欄”,看得出無論是生活水平和農業生產都要高出其他黎人一些,

    仔細看的話,就是美孚黎的房屋雖然是漢式的,卻比漢人的房屋要建造的簡陋些。這裏男人都梳一個發髻在腦後,戴耳環,女人用黑白相間的布巾纏頭,不分男女都穿一種黑色的對襟無紐上衣。

    “美孚黎的來源是挺有意思,”方敬涵說,“據我看的一些資料推測說:他們很可能是先秦兩漢時期最早來海南島的一股漢人移民的後裔。”

    美孚黎的名稱也透露出了他們是島上的後來者,“美孚”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住在下路的客人”,顯然他們的到來要晚於其他黎人。美孚黎在昌化江兩岸占有較好的田地,能夠種植水稻,不種“山欄”。紡織技術也優於其他黎人。過去的民族學調查中還發現,他們的織布機非常類似漢代的中原的同類機型。美孚黎的原始公社成分很少,社會差異明顯,有祠堂,修族譜,排班輩,宗族間還有矛盾。

    葉雨茗說:“那他們一定會說漢語了?”

    “兩漢的漢語?夠嗆!”熊卜佑說。

    “這隻是一種推測,也可能是大陸上已經漢化的其他民族的後裔。再說了,人就是真得漢人的後裔,也不見得就會說漢語啊。”

    “想不到你對黎族還挺熟悉的。”慕敏有些慚愧,自己可是標準的黎族,但是論到對本族的認識,遠不如這個大學畢業生知道的多。

    “這也算是一門課程。”方敬涵有些不好意思,“專業裏要用的東西。我是學社會學的。”

    “這專業聽起來很……很厲害。”慕敏想了半天才想出這麽個形容詞,“可以搞民族學研究什麽的。”

    “我們一個專業四個班,每個班四十個人。一界就是一百六十。全國開這個專業的本科院校起碼也有二三十個,我上哪研究去啊。”方敬涵一臉苦笑,“所以就――”

    方敬涵說著,心裏又是一陣隱痛。全新的開始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忍受了幾個月的辛勞之後,他再次發現自己不是主角,穿越團隊裏人才濟濟,碩士能編連,博士可成排,海龜無數,連在米國打炮開飛機的衙內都有,自己這號人,到現在還是個基本群眾。最後被作為“廢材”給丟到了勘探隊裏。

    “要不以後你就跟我幹吧!”慕敏大大咧咧的一揮手,“我的黎苗事務辦公室缺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