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六節 貿易的討論(二)(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季思退不屑道:“這是我大清之偉業非大明之盛世也。”

    “雖然不想卷入某些無味的爭執,但必須說這是事實。能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商業活動必然更加活躍,而這反映出的就是人均購買力和生活水平的較高水準。”馬上有明粉支持化工部部長的觀點。

    “還有一個因素是清末厘金極重而明代幾乎沒有稅關。所以清末商品流動其實很差大家都傾向於本地化的自然經濟生產。”季思退繼續道。

    杜雯侃侃而談:“明後期商品化率提高的結果就是剝削的加重和社會的動亂,舊中國一百年也是如此。另外,清的商品化率低和地主鄉紳勢力受壓製,人口增加和舊交通環境下城鎮人口承載力不足有關。”

    “不要談的太遠了。”馬千矚製止了杜雯的繼續高論,杜雯聽話的閉嘴了。

    “我覺得明代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誇大了,一般老百姓有多少消費水平,D日到現在大家有目共睹,諸位覺得這樣的社會有多少購買力?”

    “你這個比喻不大好,21世紀的臨高的消費層次也不高。”

    “即使是21世紀的臨高,它也是個商業社會,而非自然經濟社會。區別很大。”

    “拿不管是哪個時空的臨高來做例子是沒什麽意義的,”文德嗣說,“正如對那些改革開放初期期望在中國能夠‘每個中國人買我一樣東西’就能發財的外國資本家一樣。百分之九十的中國人還是不會買他的東西。消費能力自古至今是隻集中在大城市裏的。我們的地位其實和這些資本家是一樣的。市場看似廣大,但是我們隻能挑選那些有能力的地區去銷售。廣東、江南、京師才是我們商品的銷售市場――其他地方就自動忽略好了,中原和西北的老百姓連當太平狗都沒門,不會來消費我們的產品。”

    羅鐸說:“這些地方就自動過濾好了,隻談文總說的可能的目標吧!沒有厘金,商品流通性就好麽?根本問題是老百姓沒有錢,他拿什麽來消費?這跟消費習慣沒關係,沒錢自然要節省。之所以不消費,還是一個字:窮!”

    “我看未必:看本地的地主就知道了。再怎麽一個土財主,其實頓頓吃細糧、吃肉都沒問題的。但是消費水準呢?多數地主平常還經常吃番薯粥。肉也是逢年過節才吃。”

    杜雯說:“宗族小農經濟條件下很多情況下勞動價值加勤儉節約是積累原始資本的唯一出路。農業勞動的習慣使人們回避投機主義價值觀和風險價值觀。”

    於鄂水點頭道:“所以說,走內銷商業路線就必須從改造消費習慣開始,但具體要怎麽實現呢?”

    “培養中產階級。底層人民的購買力是很有限的。”

    “太簡單了,典型的中產階級萬能論。”杜雯對這樣沒深度的發言嗤之以鼻,“在我看來,要改變這種習慣至少要做到山點:一、改變中國古代的自然經濟加上改變農業自由資本主義價值;二、締造出一個“中產階層”;三是提高整體人均經濟水平。第三點在古代或者二次工業革命前是個過於緩慢的過程,穿越者有生之年不要指望全國人均經濟水平有幾倍的提高。第二點要注意:不是資本家或地主階層,不過要克服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然規律締造一個棗核性社會依然相當困難。而且在古代人均經濟水平有限及提高不可能很快的情況下棗核性社會依然是對社會穩定有破壞作用的。總之:自然經濟社會是個相當穩定的體係,要改變它不付出大的社會動蕩及代價是不可能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