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一百零二節 鑄炮(一)(1/3)

    “火炮生產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現在開始!”

    在機械廠簡陋,但是足夠寬敞的辦公室,豎起了一塊黑板,以機械組長展無涯為首的兵器愛好者們齊聚一堂。氣氛極端的熱烈,每個人都在熱烈的討論該上哪一種火炮。

    “現在,我先介紹下與會者。”展無涯把參與會議的人都介紹了一遍,機械組的主要骨幹力量,諸如王洛賓、薑野、蕭白朗之類自不必說,還來了一些並不太懂機械,但是屬於武器愛好者的人物,這裏包括把“炮,更多的炮”掛在嘴邊,屢次自封“炮兵上將”的張柏林,有喜歡揮舞斧頭王瑞相,還有擔任過機械弩結構設計和現場施工指導的李運興,兵器設計與工程設計相關專業、裝甲兵指揮專業的白羽……最後是林深河同學,他擁有大量實踐經驗。

    這次碰頭會的目的不是布置生產,而是確定技術路線,所以應該叫做“技術路線研討會”。

    “大家先不要考慮造什麽12磅山地榴好還是造92步兵炮好,從實用角度和製造水平入手來討論。”展無涯定下了討論的基調。

    從穿越者擁有的機械加工能力來說,加工水平淩駕於這個世界的每一種文明之上。現在又煉出了鋼,製造簡單的鋼製線膛後裝炮已經不存在太大的技術難題。當然做管退炮有個彈簧的瓶頸不好解決,但是架退炮毫無問題。

    即使是19世紀中期的工業水平也足以製造出15英寸口徑的大炮,甚至連鋼都不需要,許多超級口徑的海岸大炮都是鑄鐵炮。穿越者沒有鐵甲巡洋艦對抗自然不需要造這麽變態的怪物。

    穿越者的需求是什麽呢?根據參謀組的建議,主要是為海軍的艦船和炮台裝備火炮。

    “自然是線膛後裝炮了!它的優點可太多了。”李運興第一個發言。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火炮的射程自然是越遠越好,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現代火炮的射程越來越遠,是建築在現代觀瞄、火控係統基礎之上的。穿越者的不超過19世紀晚期的工業水準上是無法實現的。即使靠從21世紀時空拉來的器材實現了也是暫時的。

    一門24磅的前膛重炮,有效射程不會超過900米,這樣的炮裝到了戰艦上,因為穩定性的關係,有效射程至少減少一半。英國皇家海軍在18~19世紀的射擊教範明確規定24磅長炮的最大射擊距離是400碼。相對於戰艦上更多的32磅大口徑短炮,它的有效射程已經夠大了。實戰中雙方戰艦彼此對轟的距離往往都在100米之內。

    17世紀的火炮,肯定不會超越這個水平。穿越者的海軍後裝線膛炮,目的不在於大威力與長射程,而是著重於速射與減重。就算射程因為線膛有所增加,也應該控製在2000米內。超過這個射程,在陸地上或許還有些價值,但是打擊海麵上移動的點狀目標,以穿越者的火控水平來說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過大的射程完全成了一種浪費。WwW.

    既然在射程上要求不高,就可以把火炮的身管減短,以節約其重量和製造成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