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七十九節 廣州行(一)(1/3)

    蕭子山從廣州回來了。

    去廣州不是為了賣東西賺銀子,恰恰相反,他們是一個標準的“赴羊城采購團”。懷揣一張名目繁多的采購單。每個部門都羅列了他們急需的東西,其中最大宗的物品就是生鐵。.伍2⓪.С○м҈

    海南有中國最好最大的富鐵礦,但是不論是田獨還是石碌,穿越者的暫時都沒能力開發,而且海南要作為煤鐵複合體還有個相當致命的問題――它沒有煤炭。

    一個工業化國家的崛起,往往都和煤鐵複合體的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能夠成為第一個進入工業化的國家,與它同時擁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礦有很大的關係;美國有得天獨厚的五大湖,不僅資源配套,還有便利廉價的水上運輸;俄國有烏拉爾;德國有魯爾。過去執委會對這些還隻是從字麵上了解,等到真正來到臨高企圖建立工業體係的時候,才發覺鋼鐵的問題不能解決,工業化就是一句空話。他們運來了成套的設備、各種機床、各種量具,建造了發電設備,造出了水泥,卻被鋼鐵的問題困住了,沒有最廉價的盤元鋼筋,連一塊司空見慣的鋼筋水泥樓板、一個鋼釘、一把錘子都做不出。船上倒是堆著成噸的鋼錠,那全是他們短時間內造不出來的特殊鋼――誰也舍不得動用。

    工業委員會的幾個主要小組領導討論之後決定,即然鐵礦石的開發一時間辦不到,就跳過高爐的階段,先煉鋼!不管質量如何,把日常需求最大的粗鋼煉製出來。煉鋼所需要的大量生鐵,就先嚐試從廣東買入。

    生鐵不僅可做煉鋼的材料,本身也是很好的材料,一些較為粗笨的構件都可以用生鐵製造。冶金組開出的采購清單是要購入50噸生鐵。據說是最最起碼的了,他們帶來的幾座小轉爐,就算隻開工一台最小的一噸容量的,50噸生鐵還不夠生產一個月的。

    這個計劃從紙麵上來說是完全可行的。廣東在明代的生鐵產量極其可觀,根據嘉靖十三年(1534年)廣東布政司的統計鐵課數量推算,年產量竟然有6127500斤,合3100噸。3100噸生鐵,在現代隻是一家小鋼鐵廠幾天的產量,但是1670年的俄羅斯的鋼鐵總產量才2700多噸。穿越者早期的煉鋼業建立在輸入生鐵的基礎上還是有一定的保證的。

    (注:鋼鐵產量的數字目前爭論很大,這裏純屬小說需要,不要較真。)

    但是對蕭子山來說事情就沒那麽簡單了,他對鋼鐵雖然一竅不通,經濟史還是知道的,大明的廣東省裏,恐怕是沒有一個冶鐵場有現成的50噸生鐵可以采購的,十有八九得到處搜羅才能搞到。搜羅到了之後,怎麽把它們運出來?蕭子山大概記得,生鐵這玩意貌似是不許出口的。他要把50噸鐵裝上船,官府知道了會怎麽樣?這都夠他傷腦筋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