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為什麽叫500廢

第七十五節 東門吹雨和獨孤求婚的野望(2/3)

    收購進行的十分順利,領近的老百姓,從升鬥小民到大糧戶,看他們願意用白花花的銀子收買糧食,都動了心,開始隻有零星的一二十人,最近則每天有超過一二百人或肩挑或車推的運來成包成鬥的糧食。商業部門的七八個人根本忙不過來,隻好把農業部門的人也喊叫幫忙。

    一開始發生了一些混亂,因為當地人習慣於用鬥作為糧食計量單位,十鬥一石。這鬥還有官鬥私鬥,容量大小各不相同,鬥上麵是敞開式的,鬥麵上的稻穀到底該平滿還是該堆尖,堆尖又該多高,這些問題讓他們都傻眼了。混亂一陣之後決定,就此推行新的度量衡,計重收購,收購價格定為每一百公斤八錢銀子,稱其為“公石”。計重用的是從船上拆下一台落地秤。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度量衡改變並沒有引起售糧者的反感或者抗議,在他們看來,穿越者既然願意出錢收購糧食,用什麽做計量單位是他們的自由。這讓東門吹雨大感意外――怪不得說古代的地主用小出大收――老百姓對度量衡的重要性根本就沒有認識。

    相比之下,老百姓倒是對如何不用稻穀增加重量饒有興趣。開始大家沒有經驗,又忙亂,收購來的稻穀中摻雜了許多秕子,甚至穀殼和沙土,吃了不少虧。這時候有人出主意,趕做了一批糧探子,用來簽糧看樣,吳南海又緊急培訓了一番,教大家如何分辯稻穀的質量、含水量這些知識,以次充好的情況才有所遏製。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收購稻穀90噸。花生2100公斤。”東門吹雨向來參加會議的幾名執委匯報著收購情況。

    “你們看還能收購到多少?”文德嗣問。90噸稻穀,碾成糙米不過70噸,看起來很多,但是現在吃飯的人越來越多,還要賑濟百姓,有點緊張。

    於鄂水打開隨身的一本子:“收購還有餘力。根據縣誌的記載,萬曆年間臨高的秋糧正項七千六百四十六石九鬥二升七合,新開墾地米征六石七升九合,共計七千六百八十六石七升九合。這還隻是正項,加上雜七雜八的火耗、附征,官吏層層盤剝,糧戶們實際上上繳的糧食不會少於一萬石。現在是明末,正是豪門大戶隱瞞田地人戶最嚴重的時候,應該有相當部分的田地沒有課糧。所以我估計臨高的秋糧總產量,在五萬石到七萬石之間。我們收購三五千石是沒問題的。”

    有人提出了置疑:“有必要儲備這麽多的糧食嗎?從苟家不是抄出了一千多石?而且鹽場村已經開始向大陸賣鹽了,用鹽從廣東換糧食。以後還可以從越南買糧食嘛。”

    吳南海對糧食問題看得十分要緊,馬上開口辯駁:“糧食多多益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廣東也好,越南也好,那都是遠水。萬一被掐斷了,對人心安定不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