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結局

第一百二十八節 400料廣船(1/3)

    文德嗣跟著張機器去看船。西洋船模文總造過不少,中國海船出於興趣也稍微涉獵過。令文德嗣比較不滿的一點就是國內對這方麵的研究遠不如國外多、不如國外專業,甚至中國古船的模型也是國外收藏較多。能看到的資料非常少。

    船場沒有幹船塢,是直接放在船架上的。文德嗣知道幹船塢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寧年間修理龍舟就是這個方法,但是後來使用的人似乎並不多,基本算是孤例。要不是沈括的記載,恐怕多數人都不知道有過這事情。”

    “這船如何下水?”文德嗣對古代沒有滑船道沒有船塢的情況下如何下水很有興趣。

    “用稀泥塗滿灘頭,再用繩索牽拉就可以了。”

    真是簡單。文德嗣點點頭,所謂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並不是一句空話。

    這艘船的進度已經差不多完成了七成,船體已經成型,不過沒安裝甲板。憑借他有限的一點古船知識,文總看得出這是一艘所謂的“廣船”。它在中國古代海船中屬於大型船,船體上寬下窄,船尾有虛稍(假尾)。最大的特點是有在中線麵處有深過龍骨的插板。這塊插板起到了減緩搖擺和橫漂的作用,是廣船的一大特色。尺寸上大約屬於四百料船,這是明政府允許民間建造的最大船隻了。雖然中國的船工毫無疑問有能力造千噸級的大船,但是船隻過大操作起來很困難,已經沒有什麽實際意義了。

    文德嗣目測下長度,船長大約27米,寬5米多,粗略估計了下排水量是70噸。這和他們手中掌握的其他400料船幾乎一樣。可見400料船已經有了一定的標準。文德嗣問張機器,他造船是不是用的船書,張機器滿麵尷尬,紅著臉說:“沒有船書”。

    文德嗣知道他要保守自己的技術秘密,心想不把你震服帖了,怕是以後躲躲藏藏的還有許多囉嗦,清了下喉嚨,用廣東話報出了一連串數字:

    “400料戰座船,長8丈6尺9寸,寬1丈7尺,用工2487,……”

    (注:這裏的尺是工部尺,合0.311米。另有市用尺,合0.283米)

    話音未落,張機器已經普通一聲跪倒在地,滿臉惶恐:“大……大……人……”

    文德嗣說:“起來吧,怕什麽?!”

    “大人原來都知道――”

    “待你到了博鋪,看了我們的大小鐵船,才知世間的機巧之物的精深。一本船書算得了什麽!”文德嗣心想這不過古船愛好者們最基本的資料讀物《南船記》上的東西。

    “是,是。”張機器知道這位老爺是大內行,又聽說有完全不一樣的鐵船可看,心裏早就按奈不住,介紹起船隻來也變得痛快多了。

    這艘即將完工的船隻是雙桅船,船體使用的杉木,這個和文德嗣記憶中的資料不同,他記得書上說到廣船的特點就是“鐵力木”為之,他們繳獲的伏波號也是廣船,雖然沒用鐵力木,也用了同屬硬木的荔枝木。

    麵對文德嗣的詢問,張機器說這完全是成本問題,鐵力木的價格高,杉木又多又便宜,強度也還過得去。據他說這是廣東那邊的一家海商訂購的,每次去南洋貿易都買艘新船,不求船好,隻要能安全到達就可以,到了那裏就連船帶貨全部賣掉,再搭其他船回來。所以船差不多就是一次性的,用料能省就省,隻要便宜就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