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結局

第一百二十一節 葬禮(1/3)

    4周的基礎訓練完成之後,陸軍教導營正式成軍了。雖然是一個營,但是因為屬於示範部隊的性質,合成化程度非常高,除了步兵、獵兵,還有炮兵和勤務部隊。

    軍委會製定的編製大體模仿18~19世紀初期的歐洲軍隊,營作為基本作戰單位,每個步兵營編6個連,每個步兵排由3個班組成,每班9人,排30人。3個排組成1個連,每連100人。連編有旗手、鼓手和笛手,另有5人編製炊事班1個。

    現在的陸軍教導營,隻編入了3個步兵連,1個獵兵排,另外還有1個“擲彈兵排”。這個所謂“擲彈兵排”在此恢複了它的本意,而不是精銳步兵的意思了。喵喵尒説

    化工部門出品的1號手榴彈的殺傷力太小。為此又開發了更大號的4號彈。外殼改用鑄鐵。材料不過關,又沒有合適的猛zha藥,隻好采用增加體積的方式,加多黑火yao的裝填量,結果就是造出來的4號彈的尺寸堪比老式地雷。

    因為重所以這種武器是以鏈球的方式擲出的――當然直接手投也行,但隻有十幾米遠。4號彈沒裝拉火引信,而是采用了更安全可靠的導火索引爆。投彈手得專門準備一根緩慢燃燒的火繩――這倒和最初的擲彈兵一模一樣了。

    如此別扭的設計讓新軍的軍官們又愛又恨,不過能拔膿就是好膏藥。從士兵裏選拔出來個力氣大投得遠的人來當這個擲彈兵,每人標配4枚,用專門的背箱背著。

    但在新軍投擲訓練的時候卻發生了事故,投出去的手榴彈還沒著地就在空中爆炸了,紛飛的鐵片當場炸死一個士兵,炸傷好幾個人。檢查結果是導火索的質量不過關,燃速過快。

    製造導火索在技術上很簡單,用紙和火yao就行。但是手工製造卻很有技巧。誰也沒在火工品廠幹過,光看書做出來得導火索裝藥不勻,有緊有鬆,燃燒起來忽快忽慢。這個問題過去就存在,會造成爆破卡不準時間,所以常會把導火索放得比較長一些。但是手榴彈就不能留太多的安全量了,否則落地之後長時間不炸夠把導火索給掐掉了。

    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化工組組織人連續試驗了好幾天,摸索改進工藝,沒想到卻很容易的解決了――某天一個貨郎擔子到了東門市,他叫賣的是一種過去從未有人賣過的東西――鞭炮。當即被意識到其中價值的東門吹雨全部買下,拿去一試結果令人滿意,這個爆竹匠第二天就被穿越眾用刺刀逼迫著把全家還有做炮仗的工具材料都給搬到了百仞公社。

    臨高的冬天,在不知不覺中降臨了,雖然號稱小冰河期,地處亞熱帶的臨高,在白天的氣溫依然不低於20攝氏度,感覺比D日那會要涼爽多了。現在是臨高的旱季,幾乎從不下雨,每天都很晴朗。

    這天,在百仞城外十多公裏外的一處荒地,忽然熱鬧起來,四鄉八鎮的百姓、財主,城裏的商販,閑人……隻要是今天沒要緊事情的,都朝著這個平日裏渺無人煙的地方來了――今天是“髡人”們大出殯的日子。

    臨高是個邊鄙小城,一年到頭除了縣城裏砍頭算有個熱鬧看之外,老百姓幾乎就沒啥娛樂的。大戶人家的婚喪嫁娶本來就是舊時代百姓們最好的娛樂。更何況這些到處都透著古怪的海外來客。

    縣丞吳亞也換上便巾便服,混在人群中。他和縣令不同,對這群海外來客充滿了好奇心。

    他隨著人群走了差不多一個時辰,來到了文瀾河西岸的一片高坡上,這裏地勢高亢,引水種地極其費事,所以一直是荒地。四麵平坦,中間有座略略隆起的小山包。小山周圍的空地上已經有“髡人”的士兵在站崗,山坡上和四周空地集合了許多人,那些對百仞城的外來者已經熟悉的當地人,能夠認出裏麵有許多頭麵人物。全都穿著幹淨整齊的製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