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結局

第四十二節 船隻(二)(1/3)

    “用不上了?!”不少人麵露失望之色。華麗的鐵甲多炮塔鐵甲戰列貨船就這麽煙消雲散了?

    “為什麽要坐灘呢?”有人提出異議,“船一旦坐灘擱淺之後,再浮起來不就很難了嗎?現在是沒有足夠的船員,暫時開不動,不等於以後不能用麽。”

    “就穿一下,然後就當旅館用?太浪費了!我等穿越眾沒有無敵戰船,如何和海盜浪戰?”

    “有了這船,什麽鄭芝龍,劉香、荷蘭、英國,統統都是渣!”

    “能不坐灘麽?”文德嗣問道,“海南西部有不少良港的,光臨高就有好幾個深水港開發區。是叫金牌港吧?還在廣州搞過招商。那裏應該有足夠多的深水泊位。”

    “沒那麽簡單。”

    蒙德知道大夥對海運、港口設施的了解基本上都是空白,對此先稍做了解釋

    近代以前,除了極少數地理水文條件特別優越的港口,大型船舶能夠直接靠泊岸邊之外,世界上多數的港口,大船都得下錨在港內水較深的地方,再用躉船和小艇逐一將船上的貨物和旅客轉運到岸上。一直到近代,許多大型港口內還要專門配備供旅客上下大型郵輪的港內渡船和貨物躉船。這樣的效率當然很低。所以現代港口內要修築各式各樣的碼頭配套設施,即使是最簡單的配備,也得有幾條棧橋。

    穿越眾打算登陸的臨高,處於海南島的北部地區,瓊北地區的港口,東起木欄頭,西至兵馬角,沿岸有一係列向內陸凹入的港灣岸段落,自東向西有鋪前灣、海口灣、澄邁灣、東水港、花場港、馬嫋港、紅牌港以及後水灣。

    沿著這些海灣,大大小小的港口不計其數。但是多半屬於小型的天然港口,隻有些漁船停泊,明代海南島雖是中外海上貿易的重要中途站,許多商船都會在這裏停靠避風和補充食水,但是本身的海貿卻並不發達,而且主要集中在瓊山的神應港。臨高境內各港灣幾乎都保留著原始的麵貌。

    “明代的這些海南港灣裏不會有什麽港口設施。而且瓊北地區的港口,水深普遍不大。文總說的金牌港開發區,實際就是紅牌港,該港港區經過一期的開發疏浚,也剛剛形成5000噸雜貨輪的停泊能力。”

    這番話引起了大家的竊竊私語,許多人一直以為紅牌是個天然良港。事實卻並非如此。紅牌半島向北突出在開闊海域,岬角岸段常年受到風浪的強烈侵蝕,形成浪蝕陡崖和海蝕平台。被侵蝕的熔岩碎屑隨波流運移到半島西側堆積,形成一片礫灘,而比較細的泥沙則向紅牌港內運移,灣內成為中、粗砂堆積的灘地。半島西側的紅牌嶼是玄武岩海蝕平台,其前緣海域水深條件較好,多為5米以深的海域。而紅牌港港內的受到沿岸漂沙淤淺,水深隻有2-4米了。

    本來執委會計劃選擇金牌港(即紅牌港)作為船隻停泊的港口,蒙德的這番話完全打消了他們的計劃。2-4米的水深條件,別說萬噸輪,二三千噸的船都很困難。

    “而且港內形成的大量灘地,將使我們的卸貨工作變得很困難。”

    “在臨高的這些港口,水文條件最好的是後水灣地區。在灣內鄰昌島東西兩側都有10米水深的深槽向灣內延伸,該島南部的波影區為泥沙堆積的淺灘,水深仍有7-8米深。沿岸都是珊瑚岸礁,抗侵蝕能力強,海灣內的泥沙來源較少,岸灘的衝淤已趨向穩定狀態。應該說後水灣地區是臨高最好的天然深水港。對穿越者來說,後水灣有鄰昌島作為天然的港口屏障,在上麵建造炮台可以有效的對海麵攻擊進行防禦,比紅牌嶼這樣的小礁嶼要強得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