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txt精校版下載

第六十二節 新的教育(1/3)

    “不能把大人小孩一鍋燴吧?”

    “可以分兩批,日班和夜班。”杜雯提出她的方案,“兒童是白天,晚上改成成年人。”

    “你這麽搞不行。”王洛賓連連搖頭,“你沒在農村待過――孩子在農村也是半個勞動力。白天都去上學,村民們肯定不能同意。”

    杜雯一想也對,相比之下她對成人夜校更有興趣:“那就上半天課好了,把夜校抓好……”

    “更離譜。”還沒等王洛賓發言,陳海陽就大搖其頭,“我家就親戚*的時候去農村插隊,那時候也時興辦夜校,但是農忙的時候一律停辦――農民勞動強度大,幹了一天活都要休息,誰來上你的夜校?”

    “沒錯。”王洛賓連連點頭,“而且在沒認識到有文化的好處之前,你要吸引他們來學習很難。”

    杜雯看到他們都反對,有點急了:“那難道就不辦了?”

    “辦,先辦個培訓班,我們也來個精英教育。”席亞洲半開玩笑得說。

    席亞洲說的所謂精英教育,其實就是幹部培訓班。這種臨時性質的短訓班在過去的地方工作中經常使用:培養靠攏組織的積極分子――雖然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通過培養提高他們的覺悟,增強組織性紀律性,學會工作的方法,最終成為無數基層組織中驅動群眾的傳動齒輪。

    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所謂打開一個地方的局麵是最難的。特別是相當封閉保守的傳統農村社會。鹽場麵臨的危機給了穿越者一個打入當地社會的絕好機會,從這點來說苟大戶倒是他們的功臣了。

    那麽積極分子是哪些人呢?有譚家父子、譚村長的女兒也算一個,還有一些是和譚成晴交好的年輕人。獨身的女孩子自然不便和一群男人一起晚上上課,所以一開始這個夜校隻有男人。

    王洛賓卻不急於正兒八經的把人都召集起來,他隻是先找了譚桂璜,說想給孩子們辦個學堂,教教他們認字和算盤什麽的。譚桂璜麵露難色,說村裏的孩子平日都要幫忙幹些農活,要他們去上學,恐怕爹媽都不會同意。王洛賓保證說每天隻上半天課,保證誤不了農活,譚桂璜才勉強答應去說說,為了保險起見,王洛賓把張興教也派去遊說。席亞洲本來想許諾說來讀書的孩子都免費供應午飯,但是這對日益減少的糧食儲備來說太勉強了。

    最後來的孩子倒不少,多數人雖然覺得自己的孩子讀書沒什麽用,但是能識些字,算個帳對農家來說也沒壞處。再者上學不過半天,不影響田間的勞作。

    學堂的課程是每天下午上課四個小時,從12點開始到4點下課。不過鹽民們和大多數的古代的居民一樣,很少確切的時間概念。為了建立這個概念,葛洪廟營地裏安裝了一台電喇叭,每隔一小時就自動播放一次:現在是臨高時間X點正――席亞洲知道與其去給他們灌輸幾點幾分的概念,不如這麽潛移默化的來得有用。喵喵尒説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