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txt精校版下載

第四十八節 用工製度(二)(2/3)

    “鄔老爺過去說過,幹得好的可以轉當‘職工’,‘職工’也賺工分麽?”

    “賺得。”鄔德解釋著兩者的區別,職工的工分收入會高於他們這些人,同樣的工作,他們是1個工分,職工就是1.2個工分――解釋小數點是什麽很不容易,把個熊卜佑愁的要命,最後還是用了二個果子:一個果子代表1.0,另外一個切成10片,拿出2片來,算做0.2,這麽直觀的教育法才算說清楚了。

    職工免費享受二幹一稀的三餐供應,提供住房,以後還可以考慮給一些自留地――這樣的條件讓許多人都眼紅起來。不過,當職工就是從賊的顧慮使得多數人對這個美好前景不抱希望。

    鄔德知道他們的顧慮,所以也不說得太多,過於熱情的宣傳的話效果會適得其反。中國的農民是最現實,也是最多疑的。沒有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是不會輕易上你的賊船的。

    果然,大家對這個工分製度將信將疑,也有人認為是騙人的。叫俘虜幹活還給錢,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但是自此以後,每天幹活都是張興教負責派工記分了。一周下來――他們已經知道“首長們”是以七天一周的單位計算日子的――每個人都領到了多少不等的工分券,少則七分,多則十分。這種工分券麵額有一分、一厘、二厘和五厘四種不同的麵額。

    鑒於工分券實際上就是一種變相的貨幣,所以發行工分券經過了計委的經濟專業人士的評估。討論下來認為沒有什麽問題。工分券實際上是一種糧食本位的內部流通券。隻能在穿越者的兩間食堂裏兌換食物,發行和使用範圍非常小,隻要穿越眾手裏有足夠的糧食,維持其基本信用毫無問題。

    而且工分券本身的價值也微不足道,一個工分可以兌換一碗幹飯(100克米),一碗稀飯要半個工分(50克米),一條鹹魚二個工分。

    每天賺得的工分,實際上隻能有限的改善夥食而已。對穿越者的食品儲備的消耗微乎其微。再者,正如吳南海所說的:“要是登陸之後半年,我們還是連喂飽勞工的農業能力也沒有,還不如集體自殺來得比較痛快。”

    作為第一次嚐試發行貨幣,慎重起見,還是由計委成立了一個金融工作組,對工分券的發行、印刷、流通和儲存都做了一係列的規定。工分券是在文印室裏用石版印刷的,紙是帶來的卡紙,尺寸大約是RMB一角紙幣的大小;一厘、二厘和五厘則與老版的一分RMB一樣大。圖案不套色直接用黑色的油墨印刷。正麵是執委會大樓的雄姿,反麵則是豐城輪的船影,花紋則是椰子樹。唯有麵額部分是采用不同顏色的油墨以示區別。每張工分券都有一個獨立的阿拉伯數字的流水號。

    席亞洲毛遂自薦的要為這新的鈔票題寫“穿越中央銀行”的款識,但是金融組長程棟認為這種東西隻是一種粗糙的代幣券而已,類似食堂的飯菜票。眼下也根本沒什麽銀行。暫時還是保留其代幣券的本色為好,不要亂用銀行的名義,以免將來留下什麽後遺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