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金融事件

第五章 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3)

    1992年以芬蘭馬克的脫鉤引發了歐洲貨幣危機。各種貨幣的匯價巨大波動。世界外匯市場出現少見的大混亂。它的爆發大大阻礙了歐洲貨幣統一的進程,還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

    (一)歐洲貨幣體係的缺陷

    1978年12月5日歐洲理事會決定創建歐洲貨幣體係,並於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實質是一個固定的可調整的匯率製度。它的運行機製有二個基本要素:一是貨幣藍子——歐洲貨幣單位(ECU);二是格子體係——匯率製度。歐洲貨幣單位是當時歐共體12個成員國貨幣共同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各成員國貨幣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實力決定的。歐洲貨幣體係的匯率製度以歐洲貨幣單位為中心,讓成員國的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掛鉤,然後再通過歐洲貨幣單位使成員國的貨幣確定雙邊固定匯率。這種匯率製度被稱之為格子體係,或平價網。

    歐洲貨幣單位從誕生起就存在一些先天缺陷。歐共體成員國的實力不均,且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對各成員國貨幣的權數進行調整。按規定需要每隔五年就調整一次權數,但若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調整,通過市場自發地進行調整就會使歐洲貨幣體係爆發危機。

    1992年2月17日,歐洲共同體十二個國家的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在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簽署了《馬斯特裏赫特條約》,這個條約至今仍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最重要的裏程碑。《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麵內容,但關於歐洲貨幣聯盟的規定是其中最核心的,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條約規定,歐共體各國應當分三個階段完成統一貨幣的工作,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強化當時已經存在的“歐洲匯率機製”,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第二個階段是建立“歐洲貨幣機構”,負責協調歐共體各國的貨幣政策;第三個階段是建立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並把“歐洲貨幣機構”升格為“歐洲中央銀行”,為歐盟各國製訂統一的貨幣政策。

    如果以上計劃能夠順利完成,歐元將成為能夠與美元相提並論的超級貨幣,歐盟十二國的資本市場將實現無縫接軌,資本流通的成本將大大降低,這非常有利於歐洲金融業的發展,歐洲的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有望從美國人和日本人手中奪回過去幾十年喪失的大片領地。但是,《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無法改變歐盟各國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所以隻能是一個先天不足、命運多舛的條約。

    (二)打破平衡

    隨著1989年11月柏林牆的轟然倒下,許多人認為一個新的、統一的德國將會迅速崛起。德國經濟一片繁榮主宰著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保守黨執政的英國則陷於衰退的泥潭;南歐的意大利的經濟形勢甚至還不如英國。英國人顯然知道,歐洲貨幣的統一隻會加劇德國的經濟霸權,甚至使“歐洲貨幣機構”變成德國中央銀行的代名詞,所以他們戰戰兢兢,疑慮不已。在簽署條約的時候,英國要求歐盟各國承認它“有不參加統一的歐洲貨幣”,也就是說,當歐元在20世紀末建立的時候,英鎊會繼續存在下去,英國的中央銀行也將繼續製訂貨幣政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