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宗教事件

第一章 中國(1/5)

    (一)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思想領域的徹底儒化

    1、儒教簡介

    “儒”是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術士。《說文》:儒,術士之稱。《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依據可靠的文獻資料,則周代初年,曾經協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統治的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後,曾經“製禮作樂”,建立了當時先進的政教一體的禮儀製度。但是數百年以後,這套製度逐漸遭到了破壞。

    春秋時代的孔丘,憂慮當時的混亂狀況,一生恓恓惶惶,希望國家恢複秩序和安定。他是當時最為博學的學者,因而得到許多人的尊敬,他被尊稱為“孔子”或“夫子”,人們稱呼他的名字就感到是一種褻瀆。但是他的主張得不到當時國君們的響應。於是,他整理了被認為是古代聖帝明王們創造的文化成果,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這些文獻能夠成為後世人們行為的依據。經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獻,成為儒經或者儒經的基礎。由於周公姬旦和孔子在禮儀製度和宗教觀念上的重大貢獻,直到唐代,人們還常常是“周孔”並稱,認為他們是兩個最大的聖人,並把儒教的主張說成是“周孔之道”。

    2、“獨尊儒術”提出的背景

    漢代由於國家統治的需要,從漢武帝開始,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據孔子的思想,適應新的曆史條件,對這傳統的國家宗教教義進行了新的解說。在董仲舒新解說的基礎上,後來的儒教不斷努力,逐漸使傳統宗教徹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學說的基礎之上。因而,獨尊儒術,是傳統的國家宗教徹底儒化的開端,也是儒教的真正開端。

    西漢初年,漢高祖不喜儒學,使儒家的學術源流幾乎斷絕。博士製度雖承秦製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數不多,且僅具官待問而已,在傳授文化方麵難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廢《挾書律》,使諸子學說複蘇,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在學術思想發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為漢初統治者所提倡,居於支配地位,各種不問流派的思想家也都樂於稱說黃老之言。

    文、景時期,出現了由無為到有為、由進家到儒家的嬗變趨勢。舊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書》二十八路,文帝派晃錯從其受業。此時。博士之數達到七十餘人,百家雜陳而儒家獨多。儒家的《書》、《詩》、《春秋》以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都有博士,其中《詩》博士有齊、魯、韓三家,《春秋》博土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這為漢武帝獨尊儒術提供了條件。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過程

    公元前140年,丞相衛綰對漢武帝說,現在推薦的官員,都是喜歡法家的思想,但不利於統一思想,他們的言論經常有擾亂輿論的危險。漢武帝於是讓各地官員推薦懂得儒家思想的人,他親自主持考試。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的問題時,回答得非常好。從此,漢武帝就開始重視儒生了,讓他們參與到國家的管理中,有的還做了丞相。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武帝又采納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漢武帝此舉受到好黃老的祖母竇太後的強烈反對,她於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學的禦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減係獄。儒家勢力受到打擊,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經》博士,使儒家經學在官府中更加完備了。

    建元六年(前135),竇太後死,儒家勢力再度倔起。元光元年(前134),他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別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還批準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據成績高下補郎中文學掌故,吏有通——藝者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後二千年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雖然這樣做不利於學術文化的發展,但在當時卻有益於專製製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以孔丘為創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以倫理為中心,以等級為基礎的法律製度和意識形態。主張“禮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論的要旨在於:聖賢決定禮法;身正則令行;法先王,順人情。儒家在禮與法的關係上強調禮治,在德與法的關係中強調德治,在人與法的關係中強調人治。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義

    自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思想意識形態的一極,後世無非是對它進行修修補補,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封建思想實質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現實社會中影響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並及於法律等各個層麵。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局麵,單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專製。

    武帝即位時,曆經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已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地主階級及其因家力量的強大,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觸。而儒家的春秋大—統思想、仁義思想及君臣倫理觀念,又恰恰與漢王朝當時所麵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思想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經由董仲舒重新解釋和發揮的儒教教義,重視禮儀製度的建設,特別是其中祭天、祭祖的禮儀製度建設。完備而複雜的禮儀製度有助於人們養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習慣,這正是儒教重視禮儀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禮儀製度的外在性質,也容易導致虛偽。

    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在中國古代,儒教或孔教始終居於社會或國家的統治地位。個別皇帝或國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僅僅是個人的行為,而不代表國家。中國古代國家,從漢代開始,一直是把儒教或孔教作為國家宗教。

    董仲舒:前179~前104,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省景縣)人。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二)摩尼教進入中國——“魔教”之始

    1、摩尼教簡介

    摩尼教本是誕生在兩河流域的宗教,它傳入中國經曆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

    摩尼教的創教者是摩尼,生於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倫傳教,277年被釘十字架。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宗教傳統。摩尼號稱自己是佛祖、瑣羅亞斯德和耶穌的繼承者,是真主的先知,也是最後一位先知。摩尼教受到瑣羅亞斯德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響很深,其教義在諾斯底主義的影響下主張靈魂從肉體上徹底解脫,因而強調禁欲、食素。同時也包括了佛教的轉世說和敘利亞的天使說。另一方麵則反對猶太教,把猶太教視為黑暗神的創造物。

    摩尼教起初在巴比倫傳教,在波斯薩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傳教,但在巴赫蘭一世以後,因與祆教矛盾,被迫出亡。有些抵達羅馬帝國,但羅馬人有古老的國教,崇拜太陽,因此在羅馬也是不合法宗教。皇帝戴克裏先在296年下令燒死出家修士與燒毀書籍,在家信徒也被斬首,隻有到達河中後摩尼教才可以立足。

    相比較而言,摩尼教向西傳播的難度,要大於向東傳播。西歐及拜占庭宗教勢力十分強大,摩尼教二元論的教義明顯與基督教一元論觀點相悖。摩尼教在重重壓製之下,難有立足之地。摩尼教隻能向東發展,因此信徒多逃往中亞與印度。

    2、摩尼教進入中國

    最初摩尼的傳教路線是從海路到印度河流域,當時該地佛教甚為流行,有理由相信摩尼在那裏吸收了一些佛教教義和禮儀學說。公元242年,薩珊王朝著名的國王沙木兒一世登基,摩尼回到波斯故鄉,用以中古波斯文寫作的教義概論《沙布羅幹》獻上,說服國王信奉新教,從此,在薩珊王朝支持下,摩尼教隨波斯大軍的四處征討而廣為流傳。直到273年,新王瓦赫蘭(Vahram)一世繼位,尊崇祆教,摩 尼教勢力大受打擊,教徒和經師向地中海和中亞地區大批逃亡,摩尼本人也被新王釘死於十字架上,屍體還被殘忍地剝皮實草。此後,摩尼教的影響以波斯為界,開始分別向東、向西擴展。

    據《佛祖統記》載,武後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有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來朝,為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始。《冊府元龜》載,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吐火羅國王獻一解天文的“慕闍”來中國,“慕闍”就是摩尼教的法師。在安史之亂以前尚未有有該教建寺的記載,史書還載有對該教的禁令。玄宗時,認為摩尼教“妄稱佛法,誑惑黎元”,是惑亂人民的邪說。據《通典》所載,開元二十年,明令取締,嚴加禁斷,但不禁胡人信奉,由此可反證當時已有中國信徒。

    天寶以前,摩尼教主要從波斯、吐火羅一帶傳入中國﹔肅宗以後,摩尼教則經由回紇傳播。當時回紇篤信摩尼教,摩尼教士還參與回紇的軍政大事。安史亂後,回紇助唐平亂有功,摩尼教徒便藉回紇勢力的支持和保護,開始在大唐傳播。據《佛祖統記》載,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代宗下詔允許回紇的摩尼教徒在長安建“大雲光明寺”,成為摩尼教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

    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回紇進一步要求在荊、揚、洪、越各州修建大雲光明寺。自此,民間信奉者日多,朝廷也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如德宗貞元十五年,適逢大旱,德宗下令摩尼師祈雨。憲宗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回紇使者再次請求在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憲宗應允並派官員予以保護,於是摩尼教寺分布南北各地,可見摩尼教在中國迅速傳播。當時唐朝每有賞贈,除回紇宰相外,常兼及摩尼教士。其實,唐室的設置摩尼寺,主要是為了籠絡回紇。因此,摩尼教在唐的興廢,與回紇的興衰有密切關係。

    到了武宗年間,隨著回紇的衰落,唐室對摩尼教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會昌元年 (公元841年),唐室即已禁止摩尼教在江淮傳教;兩年後,又下令廢全國摩尼寺,京城女摩尼72人死,而回紇諸摩尼配流諸道,死者大半。會昌五年滅佛之前,摩尼教已首當其衝,先於景教、祅教遭禁製,且史書記載亦甚為詳細,可見摩尼教在唐代後期聲勢頗盛。

    由於摩尼教失去與西域總部的聯係,又處非法地位,故多各自為政,難有統一的組織但其影響並未斷絕,漸轉成地下秘密宗教,。根據唐之後的史料,摩尼教盡管遭受致命打擊,但其經書畫像尚存,民間還自行傳習。不過,對官府的迫害顯然心有餘悸,所以多加變通掩飾。知識階層信奉其教者,多崇尚該教之自律苦行精神,站在儒釋道之角度,吸收該教的合理成分,自成其一宗。這些知識教徒效法佛寺道觀,陸續建立了一些明教寺院,隱居其中,自我修持,坐而論道。這些寺院,最著名的有建於宋初或五代,位於浙江的崇壽宮。該宮今已不存,但建於元代,位於福建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麓的草庵,則尚完好保存著,裏邊還有教主摩尼的摩崖石刻浮雕像。就迄今世界考古的發現,草庵是當今世界保存下來的唯一摩尼教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