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宗教事件

第三章 變革中的的基督教(1/5)

    (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刺破羅馬教廷黑幕的第一劍

    1、改革的基礎

    14至16世紀,西歐社會處於由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時期,在社會各方麵都萌生了新的氣象。然而,羅馬教廷仍然在試圖扼製這些新的力量,在宗教領域,馬丁路德宣揚的宗教改革成為反對羅馬教廷的開端。

    要想取得這場宗教改革的成功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把握曆史發展的趨勢。在當時社會最根本的變化在於,經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破土成長,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經濟上的崛起,使得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開始形成,並漸成勢力,他們反對封建貴族的特權與分裂割據。

    在英、法兩國,封建君主在與資產階級、新貴族聯盟的基礎上建立了政治集權的“新君主製”。他們加強政治集權,推行重商主義,獎勵文化創造,有力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發展。隨著王權的加強,當地的天主教會受到排擠逐漸衰落。

    而在意大利、德意誌,依然存在著分裂割據,迫切需要政治統一。同時教廷在這一地區的勢力依然很強,教皇仍然專橫跋扈,政教活動猖狂。為了滿足教廷的窮奢極欲,人民的生活格外悲苦。

    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權的文藝複興運動。人文主義者批判中世紀教會的蒙昧、禁欲說教與封建的等級權製度,鼓吹個人的自由、平等與欲望,提倡競爭進取精神與科學求知的理論,極大地推動了人們的思想解放與觀念更新,構成了對天主教神權的巨大衝擊。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都把矛頭對準羅馬教會對歐洲的大一統神權統治,要求通過改革建立適應於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於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第一個站出來提出這一主張的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約翰。威克裏夫。

    約翰。威克裏夫在1376年反對教會的財富及教皇權勢,原因即是教會過於和執政掌權者親近、政教不分,且生活優渥不愁吃穿,教會腐化的程度超乎想像。對於教皇所立的多項規條也不符合聖經的教導,一切應回歸到聖經,以聖經為信仰生活的準則。威克裏夫主張各國教會應隸屬於本國國王,教宗無權向國王征收賦稅,並建議國王沒收教會土地,建立擺脫教廷控製的民族教會。他否認教士有赦罪權,要求簡化教會禮儀。

    約翰。威克裏夫的舉動遭到時任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的五次譴責及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通緝,他在一三七七年被傳至倫敦主教前受審,因有王子約翰及其它貴族的保護,遂使這傳審流產。同年教皇下五次教諭,要逮捕,他也因他得在朝權貴保護,在野得輿論支持而安然無恙。

    自1378年起,隨著西歐教會大分裂,威克裏夫對教會的抨擊愈加激烈,否定教會,股東應國家會脫離羅馬教廷成立國家教會。在威克裏夫的思想的影響下,英國爆發了農民起義。

    約翰。胡斯是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教區長,因閱讀威克裏夫的著作後深受感動,也開始作類似的言論,起初大受波希米亞朝野讚賞,後因嚴詞指責出售贖罪券是違反聖經的可憎習行為,在1409年比薩會議被教皇定罪,1414年赴君士坦丁堡會議後被拘留,次年七月六日被處以火刑,引起波希米亞反教皇的革命戰爭。

    從此,歐洲的農民戰爭聲勢浩大的發展起來,為西歐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思想和群眾基礎。

    16世紀的德國四分五裂,還要忍受羅馬教廷的瘋狂盤剝,成了“教皇的奶牛”,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興起,和人文主義思想的出現,德國各個階層開始對羅馬教廷產生強烈的不滿。

    1509年,作為神甫的馬丁路德,隨德國宗教使團前往羅馬,想教廷匯報德國修道院的情況。他為羅馬教廷窮奢極欲、腐朽墮落的生活所震撼,大為失望。回國以後的路德,潛心研究神學,並提出了他的新的宗教觀點。他否定教皇有赦罪權,反對教廷設立宗教裁判隨,反對羅馬教廷的腐朽統治。這一觀點一經麵世就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和支持。

    1515年,教皇利歐十世,生活驕奢淫逸,而喜愛藝術。因興建聖彼得大教堂,而以售賣贖罪券為籌款的財路。羅馬天主教會宣布隻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錢櫃,就可以使購買者的靈魂從地獄升到天堂。這是羅馬天主教會掠奪西歐各國人民錢財的卑劣手段。

    贖罪券成為教會搜刮錢財的工具,引起了宗教人士及百姓的不滿,馬丁。路德寫成九十五條論綱。在論綱中一針見血的揭穿了,教皇發行“贖罪券”的把戲,還列數了教皇背叛上帝,侵犯人權的其它惡行,還提出了27條宗教改革方案。

    2、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不畏教廷的恫嚇,緊接著有發表了《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教的自由》三本小冊子,被人們視為德國宗教改革的“三大論著”,並與羅馬教廷公開決裂了。

    緊接著馬丁路德發表了《改革論》一書,反對教皇專治和特權,否定教會和教階製度,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與羅馬天主教相對立的“新教”,形成了路德宗。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的擴展開來,到1522年以及升級成為一場反封建教會的群眾運動,群眾基礎越來越廣大。

    這是德國宗教改革的內部出現了分裂產生出了兩派。一派是有市民和小貴族組成的溫和派,另一派是激進派是有城市平民、農民和激進知識分子組成。激進派主張采用暴力的方式變革整個社會製度,而溫和派不主張暴力隻希望能擺脫教皇的控製。以後,德國宗教改革的大旗就由革命的平民和農民扛起來了。

    路德宗教改革,成為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首倡者,並使宗教改革的風潮迅速席卷了整個歐洲,它的意義極其深遠,甚至對現今社會依然有影響。

    路德並不是一位完人。雖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卻絲毫不能容忍在宗教問題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也許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於路德不容異說的榜樣,才使得宗教戰爭在德國遠比其他國家如英國激烈和殘忍。此外他凶狠野蠻地反對猶太人。他極其惡毒攻擊猶太人的作品也許有助於為二十世紀德國的希特勒時代開辟道路。

    路德經常強調服從合法民權的重要性。也許他提出這一點的主要動機是反對教會幹涉政事(人們應當記住宗教改革運動不僅僅是一場神學論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義德國對羅馬的一次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於這種原因路德才贏得了德國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不管路德的動機如何,他的聲音看來使許多德國新教徒在政治問題上接受了專製主義,這樣路德的作品也可能為希特勒時代開辟了道路。

    3、路德改革的意義

    通過宗教改革,基督教世界出現了分裂,出現了更加符合曆史發展趨勢和資產階級利益要求的新教,直接打擊了羅馬教廷。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為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發生在德國的這場改革很快波及了歐洲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加爾文教和英國國教先後創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加爾文出生於法國 巴黎北部不遠的瓦茲省,父親是一名律師。1523年,他進入巴黎大學學習法律,獲得文科碩士,然後又赴奧爾良進修獲法學博士學位。1532年改新新教,1534年赴瑞士 巴塞爾,1536年定居日內瓦並發表《基督教要義》。1538年由於過激改革宗教,和市政當局衝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

    1540年日內瓦宗教改革派重掌政權,加爾文應邀重返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及市政工作。加爾文在日內瓦進行的改革主要內容:1、廢除天主教的主教製,建立長老製;教會聖職隻包括牧師、長老和執事;長老一般由有威信的平信徒擔任。長老會議,由各教區民主選舉的代表組成,歸市議會直轄。教會設立由長老會議和6名牧師組成的宗教法庭,在加爾文的指導下審理各種案件。教會的領導機構是市和地方教區兩級牧師團體,市級牧師團體由各教區首腦組成,負責統轄各教區牧師團體。加爾文從1542年至逝世前一直是這個團體的主席;2、簡化宗教儀式,宣布《聖經》是信仰的唯一依據,因此在聖事中隻施行聖經所記耶穌親自設立的洗禮和聖餐禮;3取締演戲和賭博,提倡節儉,反對奢侈,嚴禁一切浮華享樂的行為;4改組市議會,將日內瓦劃分為數教區,各教區均由長老和教區的牧師團體處理政務,日內瓦市議會由長老、牧師和上層市民組成,是最高的行政機構,擁有司法權。政權的形式按照加爾文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模式建設;⑤鼓勵經商致富,宣稱做官執政,蓄有私產,貸錢取利,同擔任教會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於上帝。

    在這期間,加爾文積極支持對再洗禮派的鎮壓。西班牙機會主義者、生理學家塞爾維特因反對三一論,並與德國的再洗禮派有聯係,被日內瓦政府設在法國裏昂的天主教異端裁判所告發。當塞爾維特越獄逃至日內瓦時,被當地的宗教法庭於1553年以火刑處死。從1555年開始,歸正教會在日內瓦已占絕對統治地位。加爾文除了領導教務外,還從事舊約的注釋。1559年,日內瓦學院在他的指導下成立。同年他的《基督教要義》第四版付印,篇幅從1536年初版6章發展為79章,後來被譯成多種語言,為歸正宗神學的標準和依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