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請留步作者姚穎怡

第二十六章 包子(1/2)

    轉眼便到了十六,鋪子開業了。

    李食記!

    這名字是李綺娘取的,沒費腦子,以前在舊京時的食肆就叫李食記。

    當年李老爹開了三家李食記,後來僅餘下陪嫁給李綺娘的那一家,如今李綺娘也不知道那間鋪子還在不在。

    聽說打仗的時候,當官的會把城裏的民房拆掉,用磚瓦去修城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顏雪懷覺得這名字很好,好記好念,但凡識字的都能認識。

    開業的前一天,顏雪懷讓李綺娘蒸了幾大鍋包子,會昌街上的大小鋪子,挨家送了幾個包子。

    包子裝在小提籃裏,籃子是從孫勝那裏定做的,用的是最便宜的玉米皮。

    大魏朝把玉米叫番麥,太宗年間由番僧傳過來,因此得名。如今大魏的番麥已經很普遍,但是用番麥皮編籃子,顏雪懷還是頭一份。

    她不會編,孫勝找人編的,一試就成,比柳條更容易,隻是這東西不結實,沾不得水,用幾次就壞了。

    顏雪懷用番麥皮編籃子,是為了省錢。

    兩隻豬肉大蔥包、兩隻香菇青菜包,兩隻豆沙包。

    六隻包子裝在中看不中用的籃子裏,寫有“李食記”三個字的紅紙貼上去,每家鋪子送上一份,是街坊間的走動,更是新店宣傳。

    開業第一天,餘敏一大早就跑過來了,帶來兩尾魚,奄奄一息,撐著最後一口氣。

    “這是我家攤子上的,沒花錢,別客氣!”

    顏雪懷這才知道,餘敏的老娘是賣魚的,賣魚又姓餘,順城街上有名的魚婆子,就是她。

    “你來的正好,幫我把鞭炮放了。”

    鞭炮聲劈裏啪啦,紅屑灑了一地,餘敏放完鞭炮就急著要走,顏雪懷把一籃子包子遞給他,讓他帶回去給他娘嚐嚐。

    街坊們聽到動靜,接二連三過來道喜,昨天吃了人家的包子,今天總要說幾句吉利話。

    看到有包子出鍋,熱氣騰騰,想起昨天吃過的味道,這個一籠,那個兩籠,李綺娘天沒亮出就起床蒸出的包子,不到半個時辰,就全都賣光了。

    隻買包子,卻沒人要炒菜。

    待到再也沒有街坊們過來了,一個穿長衫的年輕人小跑著過來,臉上汗津津的,問道:“還有包子嗎?”

    “包子沒啦,進來坐吧,家常小菜,現炒。”

    長衫年輕人搖搖頭:“趕著回衙門,想買幾個包子拿回去吃,沒有就算了,買燒餅去,燒餅夾肉,省事。”

    望著他的背影,顏雪懷怔了怔,拍拍腦袋,她好像忽略了什麽。

    會昌街在新京城裏不能算最繁華的地方,可也能排到第二第三。

    皇城圈地以後,會昌街是離皇城最近的街道,搖身一變,就成了新京最熱鬧的地方。

    而大魏朝設在京城的各級衙門,要麽在皇城裏,要麽也是緊挨皇城而建。

    這是什麽?這是商機。

    忙活了大半天,除了賣包子,沒有別的生意。

    李綺娘的鍋鏟安安靜靜躺在那裏。

    傍晚的時候,黃博來了,點了兩個小菜,又要了一碗雞湯餛飩。

    吃了幾口便豎起拇指:“李大嫂,你這手藝可真不錯,沒想到你把北方的口味也能做得這麽好。”

    李綺娘有些不好意思:“家父年輕時走南闖北,南北菜式都能做,我跟著也學了一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