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建明車禍身亡一年以後,他的老婆秋紅也帶著兒子嫁了人。

    曾經熱鬧繁華的普家,隨著兒子坐牢的坐牢,死的死,媳婦和孫子也走了,普家一下子沉寂蕭條下來。

    普家裏接二連三突遭變故,普家老太太是一個心裏藏不住事的人,她可以隨意的想哭就哭,可以像祥林嫂一樣不管別人願意聽還是不願意聽,她都想傾訴就拉著一個人傾訴,傾訴完了,就像是倒垃圾一樣,心裏空了幹淨了。

    可是普永慶不同,他是一個不善言辭,沉默寡言的人,作為一個不苟言笑的男人,他也不可能捶胸頓足、痛哭流涕,家裏的變故心裏的苦,就這樣日日夜夜,時時刻刻折磨著他,一直把他吞沒。

    普永慶轟然倒下的時候,送到醫院,醫生說長期的抑鬱成疾,內裏都虛空了。

    普永慶也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他對普建興說:“兒子,你不是有一個閨女嗎?去把她找來,我想最後看看她,你這個閨女,普家對不起她呀!”

    那時候如玉他們還沒有放假,普建興為難的說:“爸,如玉在千裏之外,而且她還在上學。恐怕不方便吧?”

    普永慶長歎了一聲,“不是快要放寒假了嗎?我就再活幾天,等她放假了再說。”

    普建興把自己收集的如玉的照片,一些如玉參加演出的錄像翻出來給普永慶看。

    普永慶在病榻上看著如玉的照片,錄像,聽著普建興講述著孩子的各種優秀的表現,感慨萬千,想要親自看看如玉的願望更加強烈。

    普永慶自己有三個兒子,在他心裏,卻是很想要一個女孩的,有這麽一個孫女,本來可以填補他多年的遺憾了,但是這個孫女卻還沒有出世就離開了普家。

    普永慶這輩子活在悍婦的重壓之下,為了息事寧人,更為了逃避現實,他索性從來不管家裏的事情。

    普建興就恰恰繼承了普永慶的這個性格特點,父子倆因為性格懦弱,普建興失去了自己愛著的老婆和自己的至親骨肉,一輩子活在悔恨之中,普永慶因為懦弱,任由老婆把兩個兒子培養成了自私,虛榮,重利輕義的人,結果兩個兒子多行不義必自斃,自食其果,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普永慶是在兩個兒子先後走了之後才悟到這些的,他後悔沒有負起責任,以至於孩子被老婆教育成了這樣。他還後悔當初沒有攔著老太婆逼兒子普建興離婚,那個兒媳婦,勤勞善良,本本分分的,卻因為老太婆的偏見偏執,讓她和兒子離了婚,也害了兒子一輩子。

    普建興離婚已經十多年了,一直孑然一身,這成了梗在普老太太和普老爺子喉嚨裏的一根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