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其他單位的人也聽說南村有一個農家小院環境優美,做的菜味道獨特鮮美,便也紛紛來訂餐,藍鈴兒一個人忙不過來,就請嫂子丁香來幫忙,甚至有時候藍寶兒和藍爸也來幫忙,漸漸的,訂餐的人越來越多,可是再多,藍鈴兒隻是答應每餐兩桌,一天四桌,人們疑惑不解,有錢賺為什麽要拒絕呢?藍鈴兒的小院,坐五六桌沒有問題,但是藍鈴兒卻不這麽想,她知道人們喜歡來她這裏吃飯,有一半的因素是喜歡這裏的環境,如果擺個五六桌,小院變得又擁擠又嘈雜,沒有了清幽靜謐的小院也就沒有了特色,隻是一個亂哄哄的飯館,長期以往,便沒有了特色。小院就不是小院。藍鈴兒不希望小院變成了那個樣子。

    短短的兩三個月,藍鈴兒的小院就在縣城裏名聲大噪,許多食客聞訊而來,可是來藍鈴兒的小院用餐是必須提前打電話訂餐的,因為她每頓隻接待兩桌人。許多人乘興而來,失望而歸,可是就算是這樣,人們更加好奇,想要竭盡全力去藍鈴兒的小院吃一次飯,親自體驗一下人們口中傳得神乎其神的美味佳肴。

    林巧巧也沒想到藍鈴兒的小院一下子這麽出名,她興奮的為藍鈴兒出謀劃策,說應該趁熱打鐵,趕快給小院起一個名字,讓小院的名聲傳得更響更遠。

    藍鈴兒想,許多人來村裏找她的小院都找不到,問人也一下子說不清,如果取一個名字掛在門口,別人也不會路過而不識了。食客找起來也方便。

    於是,藍鈴兒給自己的小院取了一個名字叫“藍家小院”。她請人做了一個木頭牌子掛在了小院的門頭上。

    藍家小院的名聲叫得很響,餐位常常幾天之前就訂滿了。訂不到的牢騷滿腹,有的勸藍鈴兒加桌,可是藍鈴兒不改初衷,她解釋說,她每天種的菜隻夠每天四桌,多了沒有食材,去市場上買的,做不出她現在的這種味道。

    藍鈴兒的這種解釋,讓許多食客更加的認同藍家小院的飯菜。

    藍家小院出名以後,因為訂餐的很多,幾乎排到了十多天後,藍鈴兒有意提高了價格,讓一些人知難而退,可是訂餐的人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正因為難吃得到,更勾起了一些吃貨的饞蟲。

    有的人不明白藍鈴兒為什麽每天隻做四桌,有的人卻說這是藍鈴兒的一種經營手段,不管別人怎麽說,藍鈴兒就隻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她每天隻做四桌,希望做得精致,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數量,最終輪為一個普通的飯店。別人開飯店來者不拒,人手不夠可以大量的請人幫忙,可是藍鈴兒卻不行,烹飪的工序流程人人一學就會,但是同樣的製作方法,每個人做出來的卻是各有千秋,所以藍鈴兒希望藍家小院做出來的菜就是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加靈水作調料,所以請人做,就沒有了現在的這個味道。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