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更重要的是,太子過世了,太子的兒子卻沒被弘文帝立為太孫。

    弘文帝倒是動過這個念頭,但是,他那十幾個成年兒子不讓啊,他這會兒年紀大了,自然鬥不過成年兒子,於是最後,在幾方角力之下,隻得立了個四十歲左右的兒子為太子。

    這對謝三娘來,就覺得像是晴霹靂了。

    因為,要是太子的兒子當了皇帝,自己兒子就是皇帝的兄弟,不親王,好歹封個郡王應該不成問題。

    但,現在是太子的兄弟當了皇帝……人家頂多封自己的兄弟為親王,太子的兒子,還不知道能不能封到呢!畢竟對前太子的兒子,指不定人家還忌憚著呢,沒將前太子一家廢了或殺了斬草除根,免得朝中一部分大臣想利用前太子子嗣搞事算不錯了,給他們家高位怎麽可能。

    而事實也正如謝三娘想的那樣。

    立了太子的弘文帝,不過兩年,便過世了,新太子即位。

    即位後,按照跟自己關係的親疏遠近,將十幾個兄弟,封了親王或郡王。

    至於前太子的兒子……像謝三娘想的那樣,對方大概對他們有些忌憚,畢竟可是有不少人,曾過要立太子的兒子為太孫的,所以這會兒分封,借口親王郡王太多,朝廷開支太大,就不像對兄弟那樣,全封親王或郡王了,而是按親王的子嗣繼承製度來,頂多在官田俸祿方麵多給一點,以示區別。

    而親王的子嗣繼承製度,在本朝為,親王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餘嫡子封郡王,庶子封鎮國將軍,於是,前太子嫡長子封了個親王,還有一個嫡子封了個郡王,包括謝三娘的兒子在內的庶子,隻封了個鎮國將軍。

    其實弘文帝在死前,也曾想過給太子的兒子分封的,畢竟太子的兒子年紀也很大了,不比這個新太子,也該分封了,以前沒分封,是因為他們的老爹還活著,弘文帝想著,等他們父親即位了,到時由他們父親封就行了。

    現在前太子過世了,他要不管他們,等著新太子即位,到時給他們的分封可能不會太好。

    但等他處理好立太子之事,再準備給前太子那麽多兒子分封時,因為年事已高,很多事已不由他作主,他想給他們一個不錯的分封,朝廷上的反對聲太大,是給的親王爵位太多,到時新太子即位,那麽多兄弟也封親王,京中的親王太多,開支太大,要負擔不起。

    於是到底給個什麽樣的分封較合適,朝廷上吵成了一團,弘文帝年紀太大,實在是沒精力跟他們扯皮,於是隻能不了了之——就算他強行通過他自己搞的分封,等他過世,繼任者為了所謂的開支大計,也會撤聊,所以他就不做無用功了,免得費心費力,結果還沒用,想來,新太子即位,也不會對前太子兒子太差,免得被人的。

    於是便出現了這會兒,前太子兒子老大,還一直沒分封,等新帝上位,才給他們分封的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