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高麗節度使。

    日本安穩之後,他就被調到高麗,直麵當地接連不斷的叛亂以及遼國一波接一波的進攻。

    他帶兵打仗不行,但偏偏能坐穩一鎮節度的位置,這就是能力。

    而且在禁軍當中不少將領都在日本、高麗戰鬥過,同呂端有一些交情。

    他入京執掌選閱司,阻力不大。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所有人都清楚,呂端是陳相公的人!

    從當年設立西海鎮守,到西海鎮守府改革,再到高麗改製,呂端一直是陳相公治政理論的執行人。

    甚至於,陳佑等人能在矛盾重重的情況下通過一項項優待底層的政令,就有西海改革後的情況逐漸在中原流傳的原因。

    一幹人等心知肚明,點頭做出回應。

    好啊!有這樣一個人執掌選閱司,三五年內,必然會有叫在座眾人滿意的結果!

    “其三,我準備叫茂才和陳孚一塊去襄陽。”

    李克榕有些不解,他直接就問道:“相公叫克榕去襄陽,可有什麽囑托?”

    劉熙古、汪弘洋等人聽他這麽問,盡皆露出恨鐵不成鋼的神情。

    果然,陳佑也沒藏著掖著,直接就道:“保證未來五年,你能控製住襄陽及周邊州縣。”

    李克榕做出一副恍然神色,也不知道他明白了什麽,總之就這麽應承下來。

    一切安排好。

    陳佑再次提出一開始的話題:“豪富事該如何處置?”

    ……

    “今日陳中令召集劉熙古等人前往侯府議事。”

    同明殿內,任喜恭恭敬敬地稟報打探到的消息。

    殿內還有一個石熙載。

    他聽完任喜的稟報,立刻目光炯炯地看向趙德昭,等著天子垂詢。

    趙德昭沒讓他失望,一聲冷哼後,沉著臉開口:“凝績,你以為陳卿他們在談什麽?”

    直接以字稱呼,這就更顯親近了。

    石熙載先是做出思考的姿態,之後才鄭重回答:“回稟官家,臣以為,陳中令召集親信,乃是為的保民令。”

    “哦?”

    趙德昭忽略了石熙載特意強調的“親信”,反而對石熙載如此篤定有些好奇。

    “為何?”

    “臣觀中書令為政,一言以蔽之,曰‘沽名釣譽’。臣聞中書令臨陣獻城降了朝廷,此等背主之人,雖蒙先帝感召得為重臣,然根子不穩,故所作所為,向來以名聲為重。”

    趙德昭聞言,微微點頭。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揭陳佑傷疤,聽得多了,這時候再聽石熙載這麽說,趙德昭甚至有一種“的確如此”的感覺。

    見天子對這種說法不反感,石熙載心中大定,繼續道:“然其自知,明白我等忠臣不可能對其汙點視而不見,故不求官聲,但求民聲。當年先帝在時便有傳聞,中書令欲為聖賢,入享文廟。

    “觀其經曆,自錦官府、河南府、京兆府,到廬州、江南,再到進入中樞,中書令推行政令,不看是否利國,不看是否適時,所看之事隻有一件——

    優待底層百姓!”

    趙德昭仔細回想,然後恍然頷首:“的確如此!”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