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一品朝服的魏仁浦拜伏受命,子回禮。

    緊接著魏仁浦轉朝太廟方向再拜而起,走到禦座前空著的位置上麵向群臣跪坐。

    差不多就是把李唐前中期臨軒冊命的儀製搬過來,其中有一些改動,畢竟有時候李唐君臣自己都不遵守,百多年後的這群缺然也不會嚴格按照舊規矩來。

    冊命完畢,稍等片刻,戶部侍郎方文韜奏徭役事。

    洋洋灑灑了一千多字,總結一下,大概就是:下百姓苦徭役久矣,如今聖子在位,眾賢良在朝,在京兆府嚐試取消徭役,經過數年實踐,戶部計算後確認,朝廷財政足以支持全麵取消徭役。

    大義有了,數據不缺,這樣的奏章讓人很難反駁。

    幾個無關緊要的官員站出來質疑幾句,此事便定下,由戶部尚書、參知政事胡承約總攬取消徭役事務,有司協同。

    很多事情拿出來就能占據大義名分很輕易獲得通過,重點在於能不能很好執校

    取消徭役這件事之所以到現在才拿出來,純粹是兩府宰相在執行上沒有取得一致。

    現在依然沒有,但等換一波宰相之後就有了,提前拿出來隻是立旗幟吹號角,讓人明白該站隊了。

    陳佑已經預料到,接下來一定會有州郡因為取消徭役導致財政難以為繼,各項需要征召人力的工作難以完成,甚至遭遇災引發禍患。

    至於為什麽這些地方會連修建維護基礎設施的錢都沒有,很少有人關心,大多數人會把目光放在“取消徭役——不能免費征召百姓幹活——災禍”這一條關係鏈上。

    鬥爭從來不會停息。

    徭役事過去,立刻有禦史彈劾渤海海軍都指揮使、高麗日本蕃漢軍都監丁驍為一己私心擅起邊釁。

    緊接著有官員從丁驍引申到高麗日本的軍政人事安排,雖未明言,但話裏話外都在暗示這一切都是朝中某位權臣的私心作祟。

    分屬各方勢力的文武群臣陸續起身爭辯,宰相參政們隻是看著聽著,不出意外不會下場。

    而子趙德昭,則是靜靜觀察諸臣發言,試圖判斷出他們究竟站在什麽立場。

    過不多時,漸漸有人把責任朝樞密院扯,就在大家以為最後會把宰相們扯下水的時候,禦史大夫董成林突然站起來了:“陛下!臣有事奏!”

    隻一句話,叫朝中百官心驚不已。

    所有人都盯著他看,想要知道他又要彈劾誰。

    饒名樹的影,董成林這個禦史大夫絕對合格!

    “董卿且講。”

    董成林躬身一禮,看著七位宰相,朗聲道:“啟稟陛下,臣以為,丁驍之事乃是表象,其根源在於朝廷政令,在於兩府宰相!”

    群臣嘩然。

    即驚詫他敢於群嘲宰相的,也讚歎他敢於得罪各地將校。

    董成林卻不在乎這些,沒有任何停頓,直接就道:“興國元年,兩府令邊軍將領可因保護治下百姓出兵夷狄番邦,自此,邊軍之心愈大,求戰之望愈烈,至今日方有日本之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