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勝元為魏縣開國子,調為延州刺史、彰武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潘美為貴鄉縣開國子,任銀州刺史,兼銀綏團練使。

    折德扆為府穀縣開國伯,任府州刺史,兼勝州防禦使。

    其餘諸將校各有封賞。

    杜忠被調入京中,朔方交給石守信,他後麵兼的那一大串,除了靈州在周國,其餘諸州都因為被蕃人占據而廢棄。

    這是中樞的表態:下一步將以收複西域為目標,各位將領做好準備。

    潘美兼的職事是為了平衡夏州的高懷德,他倆日後衝突不會少。

    最後是勝州,原本包含當今的麟州、府州,不過現在州治都被遼國占去,勝州早已不再。

    之所以讓折德扆兼勝州防禦使,除了讓他同府州楊家起摩擦,同樣也是表態日後這邊仍要用兵。

    戰後封賞是一場巨大的狂歡,但這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因戰功升官的文官武將們,怎麽安排?

    個別人因為職事重要,可以不挪位置,但不能讓所有升了官的都不挪位置。

    可之前一個蘿卜一個坑,哪怕之前有蘿卜是代理占坑,也沒辦法解決所有人都位置。

    解決方法隻有兩個。

    把占了坑的蘿卜拔掉,或者挖新坑。

    前者會引起激烈對抗,後者會導致冗官冗員。

    壬辰,陳佑召集兩府於都堂議事,拿出軍製改革方案。

    經過短暫討論,方案全票通過。

    有爭議的是各部主貳官人選,不過不用著急,可以在三四個月內慢慢醞釀。

    方案通過後,很快傳達到禁軍各部,同時也在向京外府軍州傳播。

    一下多了四個與殿前司、侍衛親軍司平級的機構,更多了六個僅次於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的次級機構,除了原本殿前、侍衛二司主貳官,其他人都很支持。

    不過之前多次調整,兩司主貳官多是空缺狀態,阻力不大。

    到這時候,關於陳佑除少保的言論盡皆消失。

    六月底,禁軍改製逐步推進,全新的府州官製也在三京施校

    整個六月,最大的壞消息就是十六個州郡接連遭遇連旬大雨,更是導致河水在原武縣境內決口,不得不征調丁夫重築河堤,受災地區也得安排賑災。

    好消息也有,濠泗夏收基本結束,雖然因為災情而減產,但總算是勉強夠當地支撐到秋收時節,不必依靠朝廷賑濟。

    六月壬寅,東推院前往濠泗調查的工作組回到洛陽。

    不等他們提交奏疏案牘,陳佑直接在都堂接見他們,當著一幹宰相參政的麵聽調查結果。

    不出意外,穎州、徐州沒大問題,壽州舒壽君除了決策失誤,問題也不大,這幾個地方都是隻有個別官員需要處理。

    唯有濠州和泗州,情況十分嚴重,用陳佑熟悉的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塌方”!

    東推院諸人離開,陳佑麵沉如水,聲音低沉地問道:“慈諸人,直接下大理寺審判,可有意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