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張學生的課外閱讀麵要寬一些,除了看中外文學的經典著作,不妨也涉獵一點科幻小說。

    有人會問:閱讀科幻小說有什麽益處呢?

    這不禁使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則有趣的報道。這篇報道發表在2000年5月13日的《北京青年報》,題目是《從科幻小說中尋求航天新技術》,全文不長,照錄如下:

    科幻小說裏的超光速旅行和彎曲空間大概還要繼續作為幻想存在下去,但另外一些奇思妙想卻可能走出小說,成為現實。歐洲航天局正從科幻小說中尋找靈感,研究新的航天探索技術。

    據此間新聞媒介報道,歐洲航天局組織了一批讀者,從科幻小說中尋找可能有價值的設想,然後交給科學家評估,研究這些設想能否用於未來的空間探索任務。歐洲航天局還歡迎廣大科幻愛好者提供有創意的想法。

    歐洲航天局“從科幻小說到空間探索創新技術項目”協調人大衛雷特博士介紹說,事實已經證明,科幻小說中的部分設想確實具有實用價值。

    19世紀80年代,現代電子技術還沒有出現,就有人提出傳真機的設想;1928年,行星著陸探測器出現在科幻小說裏;1945年,小說家設計出了供宇航員長期生活、從地麵由航天飛機定期運送補給的空間站;20世紀40年代的一部著名卡通片裏,大偵探使用的手表既是可視電話,又是照相機。這些設想在剛剛問世時不易被理解,但隨著技術進步,它們陸續變成了現實。

    英國華威大學的數學教授兼科幻小說家伊恩斯圖爾特說,美國航空航天局也經常向科幻小說作者谘詢,征求創新設想。美國航空航天局甚至在進行一個“突破推進物理學項目”,希望最終研製出能使航天器速度接近光速的新型引擎。

    這則報道所以引起我的興趣,首先在於它富有說服力地澄清了長期以來對科幻小說的誤解,那種輕率地指摘科幻小說純係胡思亂想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我們雖然還不知道歐洲航天局究竟從哪位作家哪一部作品中獲得了靈感,但是無可爭辯的是,科學技術專家並非是要從科幻小說中尋找計算公式或者燃料配方,而是“有創意的想法”,而這正是科幻小說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價值的所在。

    不僅如此,這則報道還說明,科學技術專家有時候也需要求助於文學家。實際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曆程中,不少科學家、發明家曾經受惠於科幻小說的啟迪,從科幻小說中獲取創造發明的靈感。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中描寫了尼摩船長的潛艇“鸚鵡螺號”,這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凡爾納有關潛艇的科學構想,卻是一個天才的富有創意的預言。因此,美國發明家、號稱“潛艇之父”的西蒙萊克(1866~1945年)在回憶錄中說:“凡爾納是我生命的總導演”,正是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啟發他發明了第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潛艇。也正是同樣的原因,美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鸚鵡螺號”,以紀念凡爾納最早提出了潛艇的科學構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