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闖禍了,讓他自己善後

    一般情況下,孩子都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很少有能什麽都不做,而安靜地在某一個地方待上半小時的時候。在玩耍或做某件事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會闖禍——打碎了開水瓶,碰倒了茶杯,茶杯裏的水溢到了木板上,做遊戲時弄髒了臥室的地板,不小心撕破了布娃娃的衣服……孩子闖禍後,有的父母第一反應就是大發雷霆,責罵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並命令他們以後“這也不許做,那也不許碰”;有的父母則是忙著修理、清掃。

    事實上,與其大發脾氣責怪孩子或自己動手去替孩子修理或縫製他們撕破的布娃娃的衣服,不如用另外一種更明智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善後。

    假如孩子隻有4~5歲,當他打碎了雞蛋時,不妨讓他自己動手去擦幹淨地板;孩子稍大一點時,你可以讓他自己動手修理小玩具或損壞的其他物品,當然這時你可以在一旁指導。

    “爸爸,放學後小強和文文他們到我家裏來玩,我們在做遊戲時不小心弄壞了書櫃的門把手。”晚飯後,同同對父親說。

    “那你怎麽辦呢?”父親放下手中的報紙說。

    “您能不能幫我修理一下?媽媽要是發現我把書櫃的門把手弄壞了,會責備我的。”

    “兒子,你已經12歲了,是一個有自尊的男子漢了,自己闖的禍,應該自己承擔。你去儲物櫃中的那個工具箱裏拿把螺絲刀,還有小錘子,自己動手把它修理好吧。”父親嚴肅地說。

    “可是,我不會呀!”

    “沒有人天生就會,你可以學呀,我來教你。”

    “謝謝你,爸爸。”同同去工具箱裏拿來螺絲刀和小錘子後,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學會了怎樣使用螺絲刀,並自己動手修好了書櫃的門把手。

    也許有父母認為,教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東西很麻煩,還不如自己去動手,這樣既快又省事。但是,這些父母卻忽略了這樣的一個事實:讓孩子自己動手,是對他的尊重與信任,同時向孩子傳達了這樣的一個信息:我信任你,相信你有能力做好!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懂得修理東西後,一旦有東西壞了,他不用吩咐,就會主動去做。

    讓孩子自己善後,並給他彌補的機會,而且事後對他進行教育或指導,這也是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一種方法。

    讓孩子擦幹淨自己弄髒的地板。

    讓孩子清掃自己打碎了的花盆。

    讓孩子修理遊戲時弄壞了的凳子。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責任感是培養自信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不過,青少年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當父母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時,就會給孩子這樣一個信息:父母認為我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他們把我當作一個獨立自主、能勇於承擔事情後果的人。

    7歲的孫迪在玩棒球時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他的父親帶他向鄰居道歉後,賠償了鄰居5元錢的損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