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6年出版《從傳統到現代》到今年(2015年)出版《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前後恰恰是半個世紀,我撰寫《從傳統到現代》時正值三十而立之年,而今為此書寫“前言”時已是八十的老年了。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性之研究是我一生學術誌業之所在,五十年的書寫一半是直接或間接環繞著這個學術課題的。

    《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是應廣東人民出版社編輯李懷宇先生的邀約而輯文成書的自選集。此書可以看作是《從傳統到現代》一書的承續與發展。這個選集所收的九篇文字是我半個世紀中,在不同時間,對中國的傳統文明在現代轉型中出現不同層麵與層次的“問題”的論述。各篇之間,互有貫通,間多重複,但皆獨立。下麵我擬對每篇文字作一簡介,以助讀此書者更多了解我撰文之動念與用心。

    首篇《中國現代化與文明轉型》一文是我半世紀來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性研究的最新一篇文字。這是2014年3月我在台灣高雄西子灣中山大學“餘光中講座”的講詞。此文是對曆時150年、跨越三世紀的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綜合通貫之詮釋。我特在此文中疏解我近年提出的中國現代化的三個主旋律,即(一)從農業社會經濟到工業社會經濟;(二)從帝製君主到共和民主;(三)從經學到科學。這三個中國現代化的主旋律不止是造成了社會的大轉變,而更是造成了中國的傳統文明向中國的現代文明的大轉型。百年來,中國現代文明的出現是真正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中國的現代化》一文是我半世紀裏中國現代化書寫的第一篇文字。它也是我1966年出版《從傳統到現代》一書的中心論述。自我撰寫此文時起,中國現代化是中國未來唯一的出路,成為我的信念。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很不平坦,甚至是荊棘滿途。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在台灣出版《從傳統到現代》時,中國大陸卻正爆發了全麵反現代化的“文化大革命”。令人欣慰的是,1978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推行“四個現代化”,重新回到百年現代化的軌道上,拙著《從傳統到現代》也於此時在我不知悉情形下,有數個不同版本出現在神州大陸。當拙著的增訂版2010年在北京法律出版社問世時,中國大陸在現代化上已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作為五十年前書寫《中國的現代化》的作者的我,內心的感受,不言可喻。《中國“現代轉向”的漫長革命》一文,寫於2000年,距《中國的現代化》一文已三十四年,這三十四年中最大的變化是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的荒墟上重上現代化的征程,並且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中,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當第三個千紀年(2000年)來臨之際,中國大陸,與亞洲“四小龍”的中國台灣與香港地區都已晉身為新興的工業化社會。事實上,中國在進入第三個千紀年或二十一世紀啟始之日,中國在經濟、政治、教育、學術等領域已全方位地轉向一個現代型的社會文化。我此文指出,中國的“現代轉向”是150年來中國的現代化所展開的。中國現代化自十九世紀中葉,因鴉片戰爭引發的曾(國藩)李(鴻章)洋務自強運動起,曆經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前後跨越三個世紀。我借英國雷蒙德·威廉斯(R。Williams)的名著《漫長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的書名來敘說中國現代化的漫長的社會、文化根本性變化的曆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