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當福特汽車公司的美國產業日漸衰落,它的海外企業同樣也境況不佳。A型車在它的第二大市場南美和亞洲市場上仍然賣得不錯,但是在歐洲已經陷入了空前的低迷而且仍在走下坡路。

    當時的歐洲有兩家大型新工廠準備開始大規模生產福特汽車,一家在英國,一家在德國。英格蘭達格南工廠是世界第二大汽車工廠,僅次於榮格河工廠。它占地491英畝(約198公頃,1英畝≈0.4公頃,下同),其中有71英畝用於生產,而且還有離泰晤士河不到半英裏的優勢。在功能多樣性方麵,它模仿了榮格河,有自己的發電廠、煉鐵高爐和數英裏的裝配線。另一家工廠位於德國萊茵河畔的尼爾,就在科隆附近,這是一個裝配工廠。然而在1930年工廠投產時,脆弱的德國經濟開始崩潰。在來自德國政府的壓力下,福特汽車公司不得不把科隆工廠重建為一個生產工廠,好讓德國人在這裏生產德國福特汽車。附加成本高得驚人,特別的是,福特汽車還從未在德國市場上獲得過多大的成功。

    A型車在歐洲遇到的最大阻礙在於過高的引擎稅。所有國家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汽車征收使用稅。美國采用了一種直接的計算方式,根據汽油的使用量征稅。一般認為,一個人汽油用得越多,汽車用得就越多。而英國以及許多追隨它的國家,每年一度根據汽車本身來征稅,計算根據是引擎的馬力。1920年英國《機動車法案》(Motor Car Act)所定義的馬力並不是生產商們所說的引擎輸出功率。性能數據(製動馬力)和英國政府稅收等級依據(財政馬力)之間的區別讓美國人迷惑。

    最讓福特汽車(英格蘭)有限公司沮喪的是,它的銷售低迷不能歸咎於大蕭條。對其他地方造成毀滅性打擊的大蕭條對英國,特別是英國的汽車工業沒有太多影響。在興旺的汽車工業中,像勞斯萊斯、陸虎、福克斯豪爾(歸通用所有)、奧斯汀這樣的品牌都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一帆風順,甚至都在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福特汽車本來也處在一種樂觀的汽車銷售氛圍中,但每財政馬力繳納一英鎊的稅收政策讓它陷入了不利境地。A型車的財政馬力是24,它的真實輸出是40製動馬力,而載油量三公升的賓利雖然製動馬力高達85,財政馬力卻隻有16.在英格蘭,A型車被定位為一款豪華汽車,這讓A型車在以輕型、小型汽車為主流的歐洲經濟型汽車市場上失去了落腳點。原因在於英國對於財政馬力得自以引擎汽缸數和汽缸直徑為基礎的一係列計算,這種政策對短直徑汽缸有利,不管長度多少。而A型車的汽缸太胖,又矮又胖。作為回應,福特於1930年推出了專門用於出口的AF型車,它的汽缸比較瘦,財政馬力是15,但是性能也降低了。

    作為歐洲各福特分公司監管單位福特汽車(英格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佩裏,發現了經營狀況的下滑,於是以一種圓滑的方式向福特父子建議說英國需要一種特殊的福特汽車。此前,佩裏也明白A型車不可能像T型車那樣風靡歐洲市場,但福特父子對A型車抱有十足信心,對佩裏的想法沒有重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