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隨時都有,但她隻青睞胸懷壯誌、有勇有謀、務實創新者。李振軒即是其一。1999年3月9日,他看到村街牆上貼著張這樣的通告:“根據上級有關精神,村辦繼泰鍛造廠要改製,競價出售,起步價為65萬元,要現錢。有意者,請在第六天上午9時,到村委會參與競標。”當時振軒並未在意。到第五天下午4時多,他在街上,偶然碰到與他媽住對門的一個姓王的村民說:“振軒,村辦廠要出售,你去買了吧!”恰在這時,不期而遇的一個姓高的村民和振軒的四哥,也都攛掇他買下。這真是:別人隨意幾句話,點亮振軒心中燈——他當機立斷:“參與競標!”可他手裏隻有20多萬元,到信用社去取吧,今天時間已來不及。次日一早,他就帶著設法籌集的100萬元現金,趕到村裏。上午9時,在由鎮領導主持的競價會上,有區、鎮、村、公安、信用社、公證處的有關同誌和5位競價者參加。經過一輪輪兒的加價,最後,麵對挑戰敢出手的李振軒,以100萬元的最高價,將當時評估僅為58萬元的天津市繼泰鍛造廠買下!然而,此時的該廠已是頹垣斷壁、破爛不堪的一片狼藉:全廠隻有一個400平米的搖搖欲墜的舊車間,旁邊是個臭水坑;設備不過是個3噸的空氣錘和個小加熱爐……由於員工們不知廠子以後歸誰,所以紀律鬆弛、人心渙散,倉庫、料場的很多東西都已被人順手牽羊,全廠連個螺絲、改錐、鉗子都沒有了,叫人看了不禁齒冷心寒!更為艱難的是:原來的廠長、業務和技術人員都已離廠,連簽定的合同也帶走了,隻留下一張客戶名單和電話,其他一無所有——這對鍛造行業是門外漢的李振軒來說,不啻雪上加霜!

    麵對這百廢待興的重重困難,爭強好勝、從不言敗的李振軒豪情滿腔地想:“困難和挫折對於我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無堅不摧的重錘,打掉的應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好,千頭萬緒抓人頭——有了德才兼備的能人,一切難題就都迎刃而解了!”為拜師求賢,他親自到北辰區,把“天重”退休工程師李國慶,從家接到廠。這位兢兢業業、樸樸素素的鍛造專家,一看振軒總經理潑潑拉拉、實實在在,就欣然決定在這兒幹,並常年吃住在廠。他對振軒說出了肺腑之言:“李總啊,我就圖個過得充實、心舒氣順!有人早想請我去,工資比這兒多三倍,可我沒答應,我跟著你幹,覺得很輕鬆,心裏挺踏實,我一定把你幫起來:確保產品質量,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今後,廠裏的產品設計、生產工藝、質量保證等技術工作,都由我負責,你就專心致誌地去跑供銷、闖市場吧!”很少動感情的振軒,攥著李工的手,激動地講:“太好了!在我最困難時,你無私地向我伸出援手,我永遠也忘不了——我真是打內心裏感謝你啊!”這兩顆熱誠的心,就這樣緊緊地貼在了一起。到現在,業已73歲的李工,仍然吃住在廠,“不須揚鞭自奮蹄”地奔波在工藝設計的辦公室和進行生產的現場之間……在有了技術“能人”之後,李振軒就根據上述僅有的那張20多個客戶名單,先打電話問清了地址,然後就獨自開車,逐戶登門拜訪、增進了解,在密切關係的基礎上,再洽談業務。人家看他說話、辦事,釘是釘,鉚是鉚,就像孔夫子說得那樣“言必信,行必果”,所以漸漸對他產生了信任感,合同也就一個個地簽訂了。當時連他和李工,全廠總共才有18個人。在事情多、人手少的創業過程中,他既是總經理,又是駕駛員、采購員,還是業務員、送貨員,天天開著輛破大發車,夙興夜寐地滿處跑,不光去天津各區縣,也到北京、滄州、保定等地去,非常辛苦!比如,他淩晨起程,天剛亮,就到唐山,連續跑完全市的幾個客戶,當晚趕回廠,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新的征程……這樣一連跑了兩個多月,天道酬勤,成績斐然:當年投資10萬元,新修一個較大的加熱爐;又以15萬多元,購置下料的帶鋸床,這就提高了生產能力,員工增加到26人,到年底,銷售收入即達100多萬元;2000年,著手墊廠內水坑,準備建新車間,同時發展生產,增加效益,一年翻兩番,收入高達400萬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